成语拼音:pǐ yǒng kū qì
成语解释:擗:以手拍击胸膛;踊:用脚顿地。捶着胸跺着脚大哭。形容极度哀伤地痛哭
成语出处:《孝经·丧亲》:“擗踊哭泣,哀以送之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悲伤时
繁体字形:擗踴哭泣
英文翻译:Cry
擗:[pǐ]1.捶胸:“擗踊哭泣,哀以送之。”2.捶打:把脑袋擗得粉碎。3.掰:擗棒子。[bò]古同“擘”。
踊:往上跳:踊跃。
哭: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动而流泪,有时候还发出声音:哭诉。放声大哭。
泣:1.小声哭:暗泣。哭泣。泣不成声。2.眼泪:饮泣。泣下如雨。
说到“擗踊哭泣”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。它出自《礼记》,原意是捶胸顿足、放声痛哭,用来形容极度悲痛的状态。比如:“听说亲人意外离世的消息,她当场擗踊哭泣,几乎昏厥过去。”
问题来了:这种夸张的表达方式,现代人还会用吗?其实生活中直接说“擗踊哭泣”的场景确实少见,但它的核心意象依然鲜活。比如我们看历史剧时,角色扑倒在灵柩前边哭边捶打地面,这就是“擗踊哭泣”的具象化呈现。
换个角度看,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唤起共鸣。我曾在博物馆看到一封明代家书,上面写着“闻父病笃,擗踊无措”,短短八字就让后人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悲痛。这种文字的力量,正是成语的独特魅力。
有没有更贴近日常的说法?“嚎啕大哭”“撕心裂肺”这些词更常用。但“擗踊哭泣”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包含了肢体动作——双手捶胸、双脚跺地,像“他得知考试失利后,在操场上边跑边捶胸口”的场景,就有几分这个成语的影子。
个人觉得,这类古老成语就像文化基因库。虽然现在不常说“擗踊哭泣”,但当我们读到《红楼梦》里宝玉哭灵,或是听到民歌中的哭腔时,其实都在经历这种情感表达的传承。语言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,新旧表达完全可以共存。
下次遇到特别悲痛的情形时,或许可以试试这个成语。比如在小说里写“她擗踊哭泣着撕碎了诊断书”,是不是比单纯说“大哭”更有画面感?语言工具箱里的每个零件,都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