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ǐ yǒng āi háo
成语解释:擗:以手拍击胸膛;踊:用脚顿地。捶着胸跺着脚大哭。形容极度哀伤地痛哭
成语出处: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一回:“王冕擗踊哀号,哭得那邻舍之人,无不落泪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悲伤时
繁体字形:擗踴哀號
英文翻译:Wailing
擗:[pǐ]1.捶胸:“擗踊哭泣,哀以送之。”2.捶打:把脑袋擗得粉碎。3.掰:擗棒子。[bò]古同“擘”。
踊:往上跳:踊跃。
哀:1.悲伤;悲痛:悲哀。哀鸣。2.悼念:哀悼。默哀。3.怜悯:哀怜。哀矜。哀其不幸。4.姓。
号:[hào]1.名称:国号。年号。2.原指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别号,后来也指名以外另起的字:苏轼字子瞻,号东坡。孔明是诸葛亮的号。3.商店:商号。银号。分号。宝号。4.标志;信号:记号。问号。加减号。暗号儿。击掌为号。5.排定的次第:挂号。编号。6.表示等级:大号。中号。小号。五号字。7.种;类:这号人甭理他。这号生意不能做。8.(号儿)指某种人员:病号。伤号。彩号。9.表示次序(多放在数字后)。a)一般的:第三号简报。门牌二号。b)特指一个月里的日子:五月一号是国际劳动节。10.姓。11.号令:发号施令。12.号筒。13.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。14.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:起床号。集合号。冲锋号。[háo]1.拖长声音大声叫唤:呼号。号叫。北风怒号。2.大声哭:哀号。
提到"擗踊哀号"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。其实它描述的是人在极度悲痛时的状态——"擗"指捶胸,"踊"是顿足,"哀号"则是放声痛哭。这种源自《礼记》的古老表述,像一幅工笔画般勾勒出人类面对重大失去时的本能反应。
设想战国时期某位孝子,听闻父亲战死沙场的噩耗,顿时双膝跪地,拳头如雨点般捶打胸口,赤脚在青石板上跺得咚咚作响,悲怆的哭喊声惊飞了檐下的家燕。这种极具画面感的场景,正是成语最贴切的注解。
可能有人会问:现代人还会这样表达悲伤吗?其实情感本质从未改变,只是表现形式更含蓄。记得去年邻居李叔突发心梗离世,他女儿从外地赶回时,虽然没出现古书里的激烈动作,但那瘫坐在灵堂前颤抖的背影,同样传递着擗踊哀号般深重的哀痛。
这个成语让我想到,人类对情感的表达始终在传承中演变。古人用肢体语言放大内心情绪,今人则更多通过静默的泪水或纪念仪式来寄托哀思。就像同一首曲子,不同时代会用不同乐器演奏,但旋律中的真挚情感永远相通。
有人觉得这类成语已经过时,我倒认为它们像博物馆里的青铜器,虽然不再日常使用,却承载着文化记忆。当作家描写历史题材时,用"擗踊哀号"四字就能瞬间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,这是现代词汇难以替代的文学价值。
理解这类成语的诀窍在于抓住情感核心。下次在古籍中遇见"擗踊哀号",不妨想象成"痛彻心扉的悲伤立体展示"。这种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,或许正是中华语言最动人的魅力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