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yǒng
  • háo
  • jià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pǐ yǒng háo jiào

成语解释:擗:以手拍击胸膛;踊:用脚顿地。捶着胸跺着脚大哭。形容极度哀伤地痛哭
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刘元海载记》:“七岁遭母忧,擗踊号叫,哀感旁邻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悲伤时

繁体字形:擗踊号叫

英文翻译:Call for help

擗踊号叫的意思

擗:[pǐ]1.捶胸:“擗踊哭泣,哀以送之。”2.捶打:把脑袋擗得粉碎。3.掰:擗棒子。[bò]古同“”。

踊:往上跳:踊跃。

号:[hào]1.名称:国号。年号。2.原指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别号,后来也指名以外另起的字:苏轼字子瞻,号东坡。孔明是诸葛亮的号。3.商店:商号。银号。分号。宝号。4.标志;信号:记号。问号。加减号。暗号儿。击掌为号。5.排定的次第:挂号。编号。6.表示等级:大号。中号。小号。五号字。7.种;类:这号人甭理他。这号生意不能做。8.(号儿)指某种人员:病号。伤号。彩号。9.表示次序(多放在数字后)。a)一般的:第三号简报。门牌二号。b)特指一个月里的日子:五月一号是国际劳动节。10.姓。11.号令:发号施令。12.号筒。13.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。14.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:起床号。集合号。冲锋号。[háo]1.拖长声音大声叫唤:呼号。号叫。北风怒号。2.大声哭:哀号。

叫:呼喊:叫喊。叫嚣(呼喊,吵闹)。叫阵。叫座(戏曲或演员能吸引观众,看的人多)。叫苦不迭。鸣冤叫屈。

成语评论

擗踊号叫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描述的是人极度悲痛时捶胸顿足、大哭大叫的状态。比如在古装剧里,常有角色突然得知至亲去世的消息,当场瘫坐在地,双手捶打胸口,喉咙里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声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擗踊号叫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人遇到悲伤时还会这样吗?实际上,随着社会习俗演变,这种剧烈外放的情绪表达确实减少了。但去年我在医院急诊室见过类似场景:一位母亲接到孩子车祸的通知,整个人突然像被抽掉骨头,跪在地上用拳头砸着瓷砖,哭声把走廊的日光灯都震得嗡嗡响。这种原始的情感爆发,其实是人类面对重大打击时最本能的反应。

成语背后的心理学更有意思。研究发现,捶打身体的动作能暂时转移心理痛苦,就像用物理疼痛覆盖精神创伤。而放声哭喊时,喉咙肌肉的剧烈收缩会刺激迷走神经,反而能帮助情绪平复。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痛哭一场后,反而会觉得心里松快些。

在文学创作中,这个成语就像给情感加了个放大镜。记得《活着》里有段描写福贵失去儿子时的场景:“他抓着门槛的手青筋暴起,额头在门框上磕出血印子,喉咙里发出的声音不像人声。”虽然没有直接用成语,但那种捶胸顿足的绝望感,正是“擗踊号叫”的生动写照。

当代社会讲究情绪管理,但我觉得不必完全否定这种原始表达。去年邻居爷爷去世时,他老伴突然在灵堂放声大哭,虽然惊动了整栋楼,但事后她说“哭出来才觉得心里透了口气”。有时候,允许自己短暂地“擗踊号叫”,反而是走出阴影的第一步。

下次在小说或影视里看到类似场景,不妨观察演员的肢体语言:颤抖的手指如何揪住衣襟,脚后跟怎样无意识地摩擦地面,哭声如何在喉咙深处形成共鸣。这些细节都在讲述同一个真相——人类面对巨大伤痛时,身体总会先于理智做出反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