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iǎn tǔ fén xiāng
成语解释:同“捻土为香”。
成语出处:元·孟汉卿《魔合罗》第一折:“我这里捻土焚香画地炉,我拜罢也忙瞻顾,多谢神灵佑护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人很虔诚
繁体字形:捻土焚香
英文翻译:Burning incense
捻:[niǎn]1.用手指搓转(zhuàn):捻麻绳。2.搓成的条状物:灯捻儿。[niē]古同“捏”,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。
土:1.土壤;泥土:黄土。黏土。土山。土坡。土堆。2.土地:国土。领土。3.本地的;地方性的:土产。土话。这个字眼太土,外地人不好懂。4.民间的;民间沿用的;非现代化的(区别于“洋”):土法。土专家。土洋并举。5.不合潮流;不开通:土里土气。土头土脑。6.未熬制的鸦片:烟土。7.姓。
焚:烧:焚香。玩火自焚。忧心如焚。
香:1.(气味)好闻(跟“臭”相对):香水。香皂。这花真香。2.食物味道好:饭很香。3.吃东西胃口好:这两天吃饭不香。4.睡得踏实:睡得正香呢。5.受欢迎;被看重:吃香。这种货物在农村很香。6.香料:檀香。沉香。龙涎香。7.用木屑掺香料做成的细条,燃烧时,发出好闻的气味,在祭祀祖先或神佛时常用,有的加上药物,可以熏蚊子:线香。蚊香。烧一炷香。8.亲吻:香面孔。9.姓。
“捻土焚香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它到底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就是古人临时找不到香炉和香,干脆捏一撮土代替香灰,点燃干草或树叶,用这种简陋的方式表达敬意。比如:“古代行脚商人赶路时若遇寺庙坍塌,常捻土焚香,朝着残破的神像拜上几拜。”这里体现的是一种“条件有限,但心意不减”的质朴态度。
为什么古人非要“捻土”来焚香?其实这和古代物质匮乏有关。想象一下,旅人走在荒郊野岭,突然想祭拜山神求个平安,身边既无香烛也无供品,怎么办?随手抓把土、捡根枯枝,仪式感就出来了。这种行为背后,藏着人对自然的敬畏和“办法总比困难多”的乐观精神。
放到今天,“捻土焚香”能给我们什么启发?去年我在山区支教时,孩子们用矿泉水瓶插野花当教师节礼物。这和成语里的智慧异曲同工——重要的不是形式多讲究,而是那份真心。现代社会总强调“专业装备”,但有时过于追求工具完美,反而让人忘了做事的初衷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将就的做法真能传达诚意吗?其实关键在“用心程度”。就像朋友生病时,亲手熬的白粥比外卖点的燕窝更暖胃。成语里的“土”与“香”,恰似生活中的“简”与“奢”,前者往往更能照见本心。
观察现代人的生活方式,我发现个有趣现象:露营火爆的背后,正是都市人在水泥森林里寻找“捻土焚香”的体验。带着简易帐篷看星空,用树枝烤棉花糖,这种主动选择的“不便利”,反而让人重新触摸到生活的质地。或许我们骨子里,始终需要这种返璞归真的仪式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