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àn
  • shì
  • fē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ù jiàn shì fēi

成语解释:谏:劝告;饰:遮掩;遮盖;非:错误。拒绝别人的规劝;掩饰自己的错误。

成语出处:荀况《荀子 成相》:“拒谏饰非,愚而上同,国必祸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;含贬义

繁体字形:拒諫飾非

英文翻译:reject representations and gloss over errors

拒谏饰非的意思

拒:1.抵抗;抵挡:抗拒。拒敌。2.拒绝:来者不拒。拒不执行。拒谏饰非。

谏:规劝(君主、尊长或朋友),使改正错误:进谏。直言敢谏。从谏如流。

饰:1.装饰;打扮:修饰。粉饰。2.装饰用品:首饰。3.遮掩:掩饰。文过饰非。4.扮演角色:他在《逼上梁山》里饰林冲。
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
成语评论

拒谏饰非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,但拆开来看其实很直白。它指的是“拒绝别人的劝告,还要掩盖自己的错误”。比如历史上有个经典例子:某位皇帝收到大臣的奏折,批评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。皇帝不仅不反思,反而把奏折撕碎,还下令惩罚进谏的大臣,同时对外宣称“国库充盈,百姓安居”。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“拒谏饰非”——既不听建议,还要强行美化问题。

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做? 其实背后藏着心理防御机制。比如职场上有个项目经理,团队多次提醒他方案有漏洞,但他坚持己见,甚至用“你们不懂我的战略布局”来反驳。结果项目失败后,他反而在汇报中说“外部环境突变导致问题”。这种行为看似维护面子,实则阻断了改进的机会。

换个角度看,有没有反例?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就是对比。魏征常常当众指出皇帝的错误,唐太宗虽然偶尔气得摔东西,但事后总会反思调整。这种“纳谏改过”的态度,反而让唐朝走向强盛。可见“拒谏”和“纳谏”的选择,往往决定了事情的不同走向。

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尤其需要警惕“拒谏饰非”的心态。比如家长教育孩子时,如果总用“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多”来压制不同意见,可能会让孩子失去表达想法的勇气。其实承认“这个问题我可能考虑不周”并不会削弱权威,反而能建立更健康的沟通关系。

如何避免成为“拒谏饰非”的人?有个简单方法:听到批评时先深呼吸三次,把“你在质疑我?”换成“这个角度我确实没想过”。就像程序员面对用户反馈时,与其争辩“这是用户不会用”,不如思考“界面设计是不是可以更直观”。换个视角,错误可能就是进步的阶梯。

最后想分享一个观察:那些愿意说“我错了”的领导者,团队创新力往往更强。因为当错误被正视而非掩饰时,解决问题的能量才能真正释放。与其在掩饰中越陷越深,不如把精力用在改进上——毕竟,修正方向永远比维护面子更有价值。

拒谏饰非的造句

  1. 造句 像他这样拒谏饰非,一意孤行,是非常危险的。
  2. 造句 为什么?因为曹操握发吐哺、兼听广纳,袁绍却拒谏饰非、不纳忠言。
  3. 造句 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导致国亡家灭为鉴,“开怀抱,纳诤谏”。
  4. 造句 自朝廷用王安石为相,变易祖宗制度,专以聚敛为急,拒谏饰非,驱忠立佞。
  5. 造句 拒谏饰非结果是小缺点成为大错误,甚至会断送了企业。
  6. 造句 敝人不是没有开导他,可此人拒谏饰非,让人无法从中周旋,那么就只能认真查询,来个骑驴觅驴。
  7. 造句 商纣拒谏饰非,残害忠良,使得朝中大臣、贵族以及诸侯和周边方国也都离心离德。
  8. 造句 人说“嗟余有两耳,未省听丝篁”,袁绍那两只耳朵,喜谗听佞,有不如无,他的战略决策一误再误,和他拒谏饰非、不纳忠言有直接关系。
  9. 造句 而反观中国古代的许多昏暴之君,之所以败国亡家,也往往与朝纲独断、拒谏饰非有一定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