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uò
  • shì
  • fē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ù guò shì fēi

成语解释:掩护错误、文饰过失。

成语出处:《清史稿 和珅传》:“和珅率对不以实,诏斥护过饰非,革职留任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
繁体字形:護過飾非

英文翻译:smooth over a fault

护过饰非的意思

护:1.保护;保卫:爱护。护路。护航。护林。2.袒护;包庇:护短。官官相护。爸爸总是护着弟弟。

过:[guò]1.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;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:过来。过去。过河。过桥。过年。过节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。2.从甲方转移到乙方:过户。过账。3.使经过(某种处理):过罗。过筛子。过滤。过淋。过磅。过秤。过油肉。过过数儿。4.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:过目。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。5.超过(某个范围和限度):过分。过期。过犹不及。树长得过了房。6.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(—O—O—)结构的:过硫酸根(SO5-)。过氧化氢(H2O2)。7.探望;拜访:过访。8.去世: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。9.过失(跟“功”相对):过错。记过。勇于改过。10.传染:这个病过人。11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经过:走过广场。把他送过了桥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掉转方向:翻过一页。他回过头看了看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超过或胜过:我比不过你。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。[guo]1.用在动词后,表示完毕:吃过饭再走。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。2.用在动词后,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,但并未继续到现在:他去年来过北京。我们吃过亏,上过当,有了经验了。[guō]姓。

饰:1.装饰;打扮:修饰。粉饰。2.装饰用品:首饰。3.遮掩:掩饰。文过饰非。4.扮演角色:他在《逼上梁山》里饰林冲。
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
成语评论

护过饰非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说的其实就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——明明犯了错,却硬要掩盖甚至美化错误。比如公司里的小王,不小心把项目数据搞错了,但他为了不被领导批评,偷偷修改了报表,还找借口说“系统出了问题”。这种“遮羞布”行为,表面上看似保护了自己,实际上反而可能让问题越积越大。

这时候你可能想问:为什么人会有护过饰非的心理呢?其实这和人性中的“自我保护机制”有关。犯错会让人感到羞愧或恐惧,而承认错误意味着直面这些负面情绪。比如学生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,第一反应往往是辩解“我只是看了一眼”,而不是立刻认错,因为后者需要更大的勇气。

历史上有个典型例子。北宋名臣寇准年轻时曾误判案件,当同僚提醒时,他不仅不认错,反而说“此案证据确凿”。直到真相反转,他才意识到护过饰非差点酿成大祸。这件事后来成为他官场生涯的重要转折点,也印证了那句老话:“纸终究包不住火”。

在家庭场景中,护过饰非的表现形式更微妙。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在学校欺负同学,不是教育孩子改正,反而说“肯定是对方先惹事”。这种过度保护看似疼爱,实则剥夺了孩子学习承担责任的机会。我见过一个案例:孩子偷拿商店玩具,家长坚持说是“孩子太小不懂事”,结果孩子后来发展成惯偷。

其实换个角度想,犯错本身并不可怕。就像学骑自行车总会摔跤,重要的是摔倒了能爬起来。工作中遇到问题,如果直接说“这个方案我考虑不周,咱们重新讨论”,往往比找借口更能获得同事的理解。毕竟大家更在意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,而不是永远不犯错的神话。

现代职场有个有趣现象:越是强调“零容错”的企业,员工越容易护过饰非。我待过的创业公司就深谙此道,他们每周设“失败经验分享会”,鼓励大家讲搞砸的事情。结果发现,当环境允许犯错时,团队反而能更快找到改进方案,这种开放文化比单纯追责更有建设性。

下次当你发现自己或他人有护过饰非的苗头时,不妨试试“三分钟坦诚法则”:给自己三分钟时间,抛开面子如实陈述事实。你会发现,承认“这件事我没做好”并没有想象中可怕,反而能打开解决问题的通道。毕竟,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来自完美无缺,而是来自直面不完美的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