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ián
  • zhī
  • ku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ián bù zhī kuì

成语解释:见“恬不知耻”。

成语出处:清·阎尔梅《房琯论》:“军法,大将失律者,斩。琯失律,宜斩;不斩而罢,已属非法,尚恬不知愧,宾客盈门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不要脸

繁体字形:恬不知愧

英文翻译:be devoid of any sense of shame

恬不知愧的意思

恬:1.安静:恬适。2.毫不动心;安然;不在乎:恬不知耻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”,智慧。

愧:惭愧:羞愧。问心无愧。愧不敢当(感到惭愧,承当不起)。

成语评论

恬不知愧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是形容一个人脸皮厚到离谱的状态。比如公司里有个同事,明明项目搞砸了还抢着邀功,被领导当众戳穿后居然面不改色地继续吹牛。这时候大家心里可能都会飘过四个字:真是恬不知愧
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有人犯错后还能这么理直气壮?”其实这背后藏着两种心理:要么是自我认知完全偏离现实,真觉得自己没错;要么是故意用强势态度掩盖心虚。就像邻居家小孩打碎别人家玻璃,不仅不道歉还反咬“谁让你家窗户不结实”,这种倒打一耙的操作,堪称恬不知愧的经典示范。

生活中遇到这类人怎么办?我的经验是:与其硬碰硬,不如学学太极的“以柔克刚”。见过超市插队的大爷被温柔提醒“您是不是站错位置啦”后,反而讪讪退回去的场景吗?有时候保持风度的提醒,比直接指责更有穿透力。

说到这儿,我突然想起个有趣现象:移动互联网时代,恬不知愧的表现形式也在升级。比如网络主播带货翻车,第二天换个马甲继续开播;抄袭的公众号文章被实锤,反而发声明说“这是英雄所见略同”。这种把不要脸当创意的行为,算不算新时代的“创新性恬不知愧”?

不过换个角度看,恬不知愧的反面教材也在提醒我们:做人还是得守住基本底线。就像朋友间借钱不还还理直气壮说“谈钱伤感情”的,可能最后伤的不仅是感情,更是自己的人品存折。毕竟现代社会,信用额度可比银行额度值钱多了。

最后分享个冷知识:心理学研究发现,适度羞耻感其实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。那些永远“理直气壮”的人,可能正在错过自我修正的机会。所以偶尔觉得尴尬脸红不全是坏事,至少说明咱们的良心还在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