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ián bù zhī guài
成语解释:谓安然处之,不以为怪。语本汉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至于俗流失,世坏败,因恬而不知怪。”
成语出处:语出汉·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至于俗流失,世坏败,因恬而不知怪。”宋·苏轼《谢中书舍人表》:“既任止于训词,故权移于胥史,恬不知怪,习为故常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不以为怪
繁体字形:恬不知恠
英文翻译:take no offense at
恬:1.安静:恬适。2.毫不动心;安然;不在乎:恬不知耻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智”,智慧。
怪:1.奇怪:怪事。古怪。2.埋怨;责备:这事不能怪他。3.副词。非常;很:怪好听的。4.神话传说或迷信中的怪物、妖魔。
说到"恬不知怪"这个成语,你可能在古装剧里听过类似台词:"市井小儿看见官轿回避,倒显恬不知怪了。"但放在现代生活中,这个成语该怎么用呢?
举个真实场景:咖啡店里的自动收银机突然唱起生日快乐歌,排队的顾客们只是抬头瞄了一眼,又继续低头刷手机。这种"机器发疯,人类淡定"的反差,可不就是现代版的恬不知怪?人们早已习惯科技产品偶尔"抽风",见怪不怪的态度反而成了常态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?当我们在便利店看到自助结账机吞了钞票却毫无反应时,第一反应常常不是找店员理论,而是换个机器重试。这种看似奇怪的反应背后,藏着当代社会的生存智慧:面对技术故障时,与其浪费时间争执,不如快速寻找替代方案。就像我常跟朋友说的:"与其教微波炉做人,不如直接点外卖。"
再举个职场案例。新来的实习生发现部门月报数据明显错误,战战兢兢提醒主管,却得到"这个误差存在三年了"的答复。这种组织记忆中的"系统性麻木",恰是恬不知怪在制度中的体现。它像办公室里的盆栽,明明长歪了,却因为天天看见而无人修剪。
我们该如何保持清醒?上周在地铁站遇到件趣事:自动售票机吐出的车票带着咖啡渍,前面五位乘客都默默揣着脏票进站,直到第六位奶奶坚持要换张干净的。这个对比让我想到,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对异常现象激烈反抗,而是保留说"这不对劲"的本能。就像雨天撑伞,既接受衣服会湿的现实,也不放弃寻找更优解。
恬不知怪就像手机屏幕上的裂痕,刚开始总会小心避开划伤手指,日子久了连贴膜都懒得换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适应力何尝不是现代人的韧性?关键是要在"习惯成自然"和"保持敏感度"之间找到平衡点,就像调节手机亮度,太暗伤眼,太亮刺目,适中的光线才能看得清楚又舒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