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bù zhī dà tǐ

成语解释:知:知道;大体:重要的道理。不懂得大道理或从全局出发

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·田弘正传》:“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,固阻其情,凡四上表不报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眼光短浅

繁体字形:不知大軆

英文翻译:Don't know the general

不知大体的意思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”,智慧。

大:[dà]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2.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3.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4.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5.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6.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7.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8.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9.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[dài]1.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2.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[tài]1.古同“”。2.古同“”。

体:[tǐ]1.人、动物的全身:身体。体重。体温。体质。体征(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)。体能。体貌。体魄(体格和精力)。体育。体无完肤。2.身体的一部分:四体。五体投地。3.事物的本身或全部:物体。主体。群体。4.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:固体。液体。体积。5.文章或书法的样式、风格:体裁(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,可分为诗歌,散文,小说,戏剧等)。文体(文章的体裁,如“骚体”、“骈体”、“旧体诗”)。字体。6.事物的格局、规矩:体系。体制。7.亲身经验、领悟:体知(亲自查知)。体味。身体力行(xíng)。8.设身处地为人着想:体谅。体贴。体恤。9.与“用”相对。“体”与“用”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,指“本体”和“作用”。一般认为“体”是最根本的、内在的;“用”是“体”的外在表现。[tī]〔体己〕a.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;b.亲近的,如“体己话”,亦作“梯己”。

成语评论

哎哟喂,说到“不知大体”这个成语,大伙儿可别觉得它离咱们生活远啊!说白了,它就是形容那些只顾眼前小事儿、却忽略整体格局的人。比如你同事为了PPT里一个标点符号纠结半小时,结果整个项目进度被拖垮,这就叫典型的“不知大体”。你懂的,这种情况下,细节控反而成了绊脚石。

那有人可能要问了:“这和普通的不懂事有啥区别?”好问题!关键在于是否影响核心目标。好比说家里装修,你非要争论瓷砖花纹不对称,却放任水电师傅乱铺管线,这种本末倒置的操作才配得上“不知大体”四个字。

话说回来,咱们身边这样的例子真不少见。我二舅前年创业时就犯过这毛病——非要定制印着logo的纸巾盒,结果资金链差点断裂。这教训告诉我们啊,抓大放小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场面话,关键时刻真能救命。

不过话分两头说,难道关注细节就全错吗?当然不是!重点在于分清主次。就像做饭要讲究火候,但你要是光盯着锅底焦没焦,忘记关煤气引发火灾,那可就得不偿失了。这事儿吧,说到底就是个优先级的问题。

依我看呐,现在社会节奏这么快,大伙儿反而更容易陷入“不知大体”的怪圈。毕竟每天信息爆炸,手机叮咚响个不停,保不齐就被各种琐事带跑偏了。要破解这困局,不妨试试“目标倒推法”:先把最终结果想明白,自然就知道该在哪儿使劲儿了。

说到底,“不知大体”的反面教材给咱们提了个醒:做事得学会像放风筝似的,既要攥紧主线,又要适当放线。下次再遇到纠结细节的情况,不妨拍拍脑门问问自己:“这事儿五年后还重要吗?”保准能让你瞬间清醒不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