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nìng
  • wéi
  • tài
  • píng
  • gǒu
  • zuò
  • luàn
  • ré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nìng wéi tài píng gǒu,mò zuò lí luàn rén

成语解释:宁:宁愿;莫:不。宁愿做太平年代的狗,也不愿做战乱年代的人。形容人们遭逢乱世的痛苦心情

成语出处:元·施君美《幽闺记·偷儿挡路》:“宁为太平狗,莫作离乱人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处世

繁体字形:宁为太平狗,莫作离乱人

英文翻译:Better be a peace dog than a rioter

宁为太平狗,莫作离乱人的意思

宁:[níng]1.平安,安定:宁静。宁谧。息事宁人。2.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:宁亲。归宁。3.守父母之丧,丧假:“前博士弟子父母死,予宁三年”。4.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。5.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。6.姓。[nìng]1.情愿:宁肯。宁死不屈。宁缺毋滥。2.岂,难道:王侯将相宁有种乎?3.语助,无实际意义:不宁唯是。[zhù]1.贮藏;积聚。同“”。2.久立。同“”。3.大门与屏风之间。

为:[wéi]1.做:有为。事在人为。敢作敢为。大有可为。2.充当:选他为代表。3.变成;成:一分为二。化为乌有。变沙漠为良田。4.是:十寸为一尺。5.姓。6.被(跟“所”字合用):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7.常跟“何”相应,表示疑问或感叹:何以家为(要家干什么)?8.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,构成表示程度、范围的副词:大为高兴。广为传播。深为感动。9.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,加强语气:极为重要。甚为便利。颇为可观。尤为出色。[wèi]1.帮助;卫护:为吕氏者右袒,为刘氏者左袒。2.表示行为的对象;替:为你庆幸。为人民服务。为这本书写一篇序。3.表示原因、目的: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。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。4.对;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
太:1.高;大:太空。太学。太湖。2.极;最:太古。3.身份最高或辈分更高的:太老伯。太老师(老师的父亲或父亲的老师)。太夫人(尊称别人的母亲)。4.a)表示程度过分(可用于肯定和否定):水太热,烫手。人太多了,会客室里坐不开。他太不谦虚了。b)表示程度极高(用于赞叹,只限于肯定):这办法太好了。这建筑太伟大了。c)很(用于否定,含委婉语气):不太好。不太满意。5.姓。

平:1.表面没有高低凹凸,不倾斜:平坦。马路很平。把纸铺平了。2.使平:平了三亩地。把沟平了种庄稼。3.两相比较没有高低、先后;不相上下:平辈。平列。平局。平起平坐。这场球赛双方打平了。4.达到相同的高度:平槽。平了世界记录。5.平均;公平:平分。持平之论。6.安定:风平浪静。心平气和。7.用武力镇压;平定:平叛。平乱。8.抑止(怒气):你先把气平下去再说。9.经常的;普通的:平时。平淡。10.姓。

狗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,舌长而薄,可散热,毛有黄、白、黑等颜色。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,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,有的用来帮助打猎、牧羊等。也叫犬。

莫:[mò]1.不要:莫哭。2.没有,无:莫大。莫非。莫名其妙(亦作“莫明其妙”)。3.不,不能:莫如。莫逆。莫须有。莫衷一是(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)。爱莫能助。4.古同“”,广大。5.姓。[mù]古同“”。

作:[zuò]1.劳动;劳作:精耕细作。作息制度。2.起:振作。枪声大作。3.写作;作品:著作。佳作。4.假装:作态。装模作样。5.当作;作为:过期作废。6.进行某种活动:同不良倾向作斗争。自作自受。7.同“”。[zuō]作坊:小器作。

离:1.相距,隔开:距离。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。2.离开,分开:分离。离别。离家。离散(sàn)。离职。离异。离间(jiàn)。支离破碎。3.缺少:办好教育离不开教师。4.八卦之一,符号是“☲”,代表火。5.古同“”,遭受。6.古同“”,妇女的佩巾。7.〔离离〕形容草木茂盛,如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”。8.姓。

乱:1.没有秩序和条理:乱七八糟。2.武装骚扰:兵乱。叛乱。3.使混乱;使紊乱:捣乱。以假乱真。4.任意;随便:不许乱扔纸屑。
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
成语评论

宁为太平狗,莫作离乱人”这句成语乍一听有些刺耳,但它背后藏着怎样的生存智慧?举个例子:假设你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即使你是一个普通人,也可能因为社会动荡而失去家园、亲人,甚至性命;但若生在和平年代,哪怕像一条流浪狗,至少能安稳地晒太阳、找食物。这种对比看似极端,却直白地表达了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古人要用“狗”和“人”作对比?其实这是用夸张手法突出主题。比如《三国演义》里百姓流离失所的描写,曹操诗中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”的场景,都在印证乱世中“人不如狗”的残酷现实。而唐代长安城里的市井烟火,则印证了太平年月里市井小民也能活得有滋有味。

放到现代社会,这种观念还适用吗?我认为核心精神依然相通。比如疫情期间的封控生活,虽然不完美,但相比战乱国家的炮火连天,我们至少能通过外卖解决三餐,用视频通话联系家人。这让我想到:所谓的“太平”不一定是完美无缺的时代,而是社会系统能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。

值得思考的是,成语中的“太平狗”是否意味着要放弃尊严?我个人认为这是误读。它强调的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决定性影响——就像鱼需要水,人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。与其说这是在贬低人性,不如说是对文明社会价值的肯定。毕竟连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都把“安全需求”排在第二位。

当我们在讨论这个成语时,其实是在反思生存与尊严的关系。今天的我们何其幸运,既不必做“太平狗”,也不必当“离乱人”。但这份幸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就像维护社区安全的物业、保障食品供应的物流系统,都是现代社会编织的“太平网”。与其沉溺于对乱世的恐惧,不如用实际行动守护眼前的安宁。

太阳照常升起的清晨,楼下包子铺蒸腾的热气里,藏着这个时代最朴实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