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èng wéi shén míng
成语解释:奉:信奉;神明:神灵的总称。像对待神灵那样崇奉。形容对某人或事物极其尊重
成语出处: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12回:“此是僧尼诱人上门之语,而愚夫愚妇无知,莫不奉为神明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极其尊重
繁体字形:奉为神明
英文翻译:Deify
奉:1.给;献给(多指对上级或长辈):奉献。奉上新书一册。2.接受(多指上级或长辈的):奉旨。奉上级命令。3.尊重:崇奉。奉为圭臬。4.信仰:信奉。素奉佛教。5.侍候:奉养。侍奉。6.敬辞,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:奉托。奉陪。奉劝。奉告。7.姓。
为:[wéi]1.做:有为。事在人为。敢作敢为。大有可为。2.充当:选他为代表。3.变成;成:一分为二。化为乌有。变沙漠为良田。4.是:十寸为一尺。5.姓。6.被(跟“所”字合用):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7.常跟“何”相应,表示疑问或感叹:何以家为(要家干什么)?8.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,构成表示程度、范围的副词:大为高兴。广为传播。深为感动。9.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,加强语气:极为重要。甚为便利。颇为可观。尤为出色。[wèi]1.帮助;卫护:为吕氏者右袒,为刘氏者左袒。2.表示行为的对象;替:为你庆幸。为人民服务。为这本书写一篇序。3.表示原因、目的: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。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。4.对;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神:1.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,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、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:神位。财神。无神论。多神教。2.神话中的人物,有超人的能力:料事如神。用兵如神。3.特别高超或出奇,令人惊异的;神妙:神速。神效。这事真是越说越神了。4.精神;精力:凝神。费神。聚精会神。双目炯炯有神。5.神气:神色。神情。瞧他那个神儿,准是有什么心事。6.聪明;机灵:瞧!这孩子真神。7.姓。
明:1.明亮(跟“暗”相对):明月。天明。灯火通明。2.明白;清楚:问明。讲明。分明。去向不明。3.公开;显露在外;不隐蔽(跟“暗”相对):明说。明令。明沟。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4.眼力好;眼光正确;对事物现象看得清:聪明。英明。精明强干。耳聪目明。眼明手快。5.光明:弃暗投明。明人不做暗事。6.视觉:双目失明。7.懂得;了解:深明大义。不明利害。8.表明;显示:开宗明义。赋诗明志。9.明明:你明知道他不会,干吗还要为难他呀?10.次于今年、今天的:明天。明晨。明年。明春。11.朝代,公元1368—1644,朱元璋所建。先定都南京,永乐年间迁都北京。12.姓。
提到“奉为神明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对某件事物的极端崇拜。比如,有人把工作中遇到的领导当作无所不能的“救世主”,认为他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:“小王把部门总监的决策奉为神明,甚至不敢提出任何优化建议。”这种行为看似充满敬意,但长期来看可能阻碍团队创新。
为什么人们会把某些事物奉为神明?这可能源于对权威的天然敬畏。就像家长总说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某些企业也会将行业标杆企业的模式照搬照抄。曾有创业者感慨:“我们把硅谷的创业方法论奉为神明,结果发现本地市场根本不买账。”这种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相:盲目崇拜容易让人忽略环境差异。
换个角度看,被奉为神明的未必都是坏事。比如乔布斯在世时,果粉们将他的产品发布会视作“科技界的布道大会”。这种近乎狂热的追捧确实推动了智能手机行业的革新。但有趣的是,就连乔布斯本人也说过:“别被教条束缚,那等于活在别人的思考结果里。”这句话本身就在提醒人们:神坛上的偶像也在反对造神运动。
在传统文化领域,这种现象更为常见。某老字号的第五代传人曾告诉我:“祖传秘方被客人奉为神明,反而让我们不敢尝试改良配方。”这就像中医界对古籍的绝对尊崇,导致部分药方明明可以优化,却因“改动即亵渎”的思维定式而停滞不前。这让我想到:真正的传承应该是动态的,而非静态的膜拜。
当我们在讨论“奉为神明”时,其实在探讨的是人类认知的边界。就像天文学家发现新行星时,媒体总爱用“改写教科书”这样的表述,但科学本身就是在不断推翻旧认知中前进的。或许最理想的状态是:既保持对优秀事物的学习热忱,又留有理性思考的余地——就像品茶时既欣赏茶香,又能辨别出水质的差异。
观察身边现象会发现,年轻人把网红餐厅的推荐菜奉为神明,结果排了三小时队发现味道平平;投资者将某位股神的操作手法奉为神明,却遭遇市场规律的无情打击。这些都在提醒我们:任何被过度神化的事物,都需要用实践这块试金石来检验。毕竟,真正的价值从来不需要靠崇拜来维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