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nèi
  • jiù
  • shén
  • mí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nèi jiù shén míng

成语解释:内疚:内心感到惭愧不安;神明:神祗。指做错了事,内心感到不安

成语出处:清·黄世仲《洪秀全演义》第30回:“许衡灭宋,死后犹不欲请谥立碑,盖内疚神明,无不惭德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
繁体字形:内疚神明

英文翻译:Guilt God

内疚神明的意思

内:[nèi]1.里面,与“外”相对:内部。内外。内定。内地。内阁。内行(háng)。内涵。2.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:内人。内亲。内弟。3.亲近:内君子而外小人。[nà]古同“”,收入;接受。

疚:1.对自己的错误,心里感觉痛苦:负疚。内疚。2.长时间生病。

神:1.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,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、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:神位。财神。无神论。多神教。2.神话中的人物,有超人的能力:料事如神。用兵如神。3.特别高超或出奇,令人惊异的;神妙:神速。神效。这事真是越说越神了。4.精神;精力:凝神。费神。聚精会神。双目炯炯有神。5.神气:神色。神情。瞧他那个神儿,准是有什么心事。6.聪明;机灵:瞧!这孩子真神。7.姓。

明:1.明亮(跟“暗”相对):明月。天明。灯火通明。2.明白;清楚:问明。讲明。分明。去向不明。3.公开;显露在外;不隐蔽(跟“暗”相对):明说。明令。明沟。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4.眼力好;眼光正确;对事物现象看得清:聪明。英明。精明强干。耳聪目明。眼明手快。5.光明:弃暗投明。明人不做暗事。6.视觉:双目失明。7.懂得;了解:深明大义。不明利害。8.表明;显示:开宗明义。赋诗明志。9.明明:你明知道他不会,干吗还要为难他呀?10.次于今年、今天的:明天。明晨。明年。明春。11.朝代,公元1368—1644,朱元璋所建。先定都南京,永乐年间迁都北京。12.姓。

成语评论

你有没有听过“内疚神明”这个成语?它常用来形容做了亏心事的人,总感觉冥冥中有双眼睛在盯着自己。比如有人偷偷倒卖客户资料,结果连续几晚梦见自己被警察围住,最后主动向公司坦白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做贼心虚,内疚神明”。

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?其实它揭示了一个普世真理:人做了违背良心的事,就算暂时逃避了法律制裁,内心的道德审判却不会缺席。就像小时候偷拿同桌橡皮,虽然老师没发现,但每次看到对方焦急翻找的样子,自己反而更难受。

上周遇到个真实案例:张阿姨误把邻居家晒的药材当垃圾处理了。明明没人追究,她却整宿睡不着,第二天买了双倍药材悄悄放回去。这种自我纠错的行为,不正是“内疚神明”在推动我们修复错误吗?

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道德约束吗?我曾在咖啡馆听到年轻人争论:有人说“现在都讲法律了,神明监督太虚幻”,但反驳者举了个有意思的例子——行车记录仪能拍下违章,可司机在没监控的路口依然会等红灯,这就是内心准则在起作用。

有个有趣的对比:明代县衙会挂“三尺神明”的牌匾警示官员,而今天的企业文化墙上写着“价值观守则”。形式虽变,内核却相通。我采访过的一位创业者说得好:“每次想偷工减料时,就会想起当初对客户的承诺,这比签100份合同都管用。”

当我们在深夜辗转反侧,反复琢磨某件事是否处理得当,这何尝不是当代版的“内疚神明”?它像随身携带的道德导航,在我们即将偏离轨道时发出警报。有位心理医生朋友告诉我,接受咨询的来访者中,有七成烦恼都源于自我道德审判与现实行为的冲突。

下次当你面对灰色地带的诱惑,不妨想象头顶有盏无形的聚光灯。这不是要制造焦虑,而是提醒我们:活得坦荡的人,夜里枕头都是柔软的。毕竟,真正的自由从不是为所欲为,而是问心无愧。

内疚神明的造句

  1. 造句 事后,曾国藩“外惭清议,内疚神明”《曾国藩家书》。
  2. 造句 天津教案后,曾国藩曾感叹自己“内疚神明,外惭清议”。
  3. 造句 这样才能让片面追求政绩者,“上犯清议,下违律例,内疚神明”,环保意识才能真正树立起来。
  4. 造句 他在“内疚神明,外惭清议”中度过生命中的最后两年。
  5. 造句 处于“内疚神明,外惭清议”之中的曾国藩,对于容闳和丁日昌提出的教育计划,再三考虑,准备上奏朝廷。
  6. 造句 曾国藩仍然无法从中解脱,自言“内疚神明,外惭清议”,整日神魂不安。
  7. 造句 窃惟祥等猥以菲材,谬膺重任,来欧半载,事与愿违,内疚神明,外惭清议,自此以往利害得失殊难逆睹。
  8. 造句 群谤丛集,曾氏愧悔无已,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“外惭清议,内疚神明”。
  9. 造句 群谤丛集,众口铄金,曾氏愧悔无已,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“外惭清议,内疚神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