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ān lǐ chún gēng
成语解释:千里湖里莼菜做的汤,味道鲜美,不必用盐豉做调味品。泛指有地方风味的土特产。
成语出处: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言语》:“有千里莼羹,但未下盐豉耳!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主语、宾语;泛指有地方风味的土特产
繁体字形:千裏蒓羹
英文翻译:Water shield soup
千:1.数目。十个一百。2.比喻很多:千锤百炼。3.“秋千”的“千”。
里:[lǐ]1.(里儿)衣服、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;纺织品的反面:被里儿。衣服里儿。这面是里儿,那面是面儿。2.方位词。里边(跟“外”相对):里屋。里圈。往里走。3.街坊:邻里。里弄。4.家乡:故里。乡里。5.古代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。6.姓。7.长度单位,1市里等于150丈,合500米。[li]1.里面;内部(跟“外”相对):手里。箱子里。话里有话。2.附在“这、那、哪”等字后边表示地点:这里。那里。头里。
莼:多年生水草,叶子椭圆形,浮在水面,茎上和叶的背面有黏液,花暗红色。嫩叶可以吃。
羹:用蒸、煮等方法烹制的糊状或带浓汁的食品:鸡蛋羹。
“千里莼羹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,但它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温暖的故事。莼羹是用莼菜做的汤,味道清淡却带着家乡的独特风味。成语的字面意思是“千里之外的莼菜羹”,用来比喻对故乡的深切思念。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古人会用一道菜来表达思乡之情?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。比如你离开家乡去外地工作,偶然在街边小店尝到一碗和妈妈做的味道相似的番茄鸡蛋汤,突然鼻子一酸——这时候你大概就能体会“千里莼羹”的感觉了。食物就像一把钥匙,能瞬间打开记忆的闸门。古人没有高铁飞机,回乡更难,一口家乡菜就成了寄托情感的载体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在交通发达了,这个成语还有意义吗?我倒觉得反而更有价值。现代人虽然能随时视频通话,但快节奏的生活反而容易让人忽略内心的情感需求。上次朋友出差半年回来,第一件事就是跑去吃楼下的牛肉面,他说:“这碗面比视频里看一百遍老家街道都管用。”你看,人对乡土的情感联结,从来不只是物理距离的问题。
再往深处想,这个成语还藏着古人的智慧。他们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情感,比直接说“我想家”更生动。就像我们现在说“家的味道”,其实和“千里莼羹”异曲同工。这种表达方式跨越千年依然鲜活,恰恰说明人类的情感共鸣是永恒的。
最后说点个人观察:我总觉得现代人需要更多这样的“情感锚点”。可以是老家的腌菜坛子,是童年常走的那条石板路,甚至是方言里的某个特有词汇。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,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,就能让我们和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重新连接。下次想家的时候,不妨试着给自己做碗熟悉的汤,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治愈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