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ú shī bǎi wàn,liú xuè qiān lǐ
成语解释:伏尸:横尸在地。形容杀人众多
成语出处: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魏策》:“天子之怒,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战争等
繁体字形:伏尸百萬,流血千裏
英文翻译:A million corpses, a thousand miles of blood
伏:1.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;趴:伏案。伏在桌子上。2.低下去:起伏。此起彼伏。3.隐藏:潜伏。伏击。昼伏夜出。4.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统称;伏天:入伏。初伏。三伏天。每伏十天。5.屈服;低头承认;被迫接受:伏诛。6.使屈服;降伏:降龙伏虎。7.姓。8.伏特的简称。1安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的导线时,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。
尸:1.尸体,人或动物死后的身体。2.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。
百:表示很多:百草。百货。百科全书。百家争鸣。百花齐放。精神百倍。百闻不如一见。
万:[wàn]1.数目。十个一千。2.比喻很多:万众。万般。3.副词。极;很;绝对:万没想到。万不得已。[mò]〔万俟〕复姓。俟(qí)。
流:1.液体移动:流水。流汗。流血。流泪。流程。流泻。流质。流水不腐。汗流浃背。随波逐流(随着波浪起伏,跟着流水漂荡,喻没有主见,随着潮流走)。2.像水那样流动不定:流转(zhuǎn)。流通。流寇。流浪。流离。流散。流失。流沙。流露。流萤。3.传播:流言。流传。流芳。流弊。流毒。流行(xíng)。4.指江河的流水:河流。江流。溪流。激流。奔流。5.像水流的东西:气流。暖流。电流。6.向坏的方面转变:流于形式。7.旧时的刑罚,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:流放。流配。8.品类,等级:流辈。流派。9.指不正派:二流子。
血:[xuè]1.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,红色,有腥气,由血浆、红细胞、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。作用是把养分和激素输送给体内各个组织,收集废物送到排泄器官,调节体温和抵御病菌等。也叫血液。2.有血统关系的:血亲。血缘。3.比喻刚强热烈:血性。血气。4.指月经。5.姓。[xiě]义同“血”(xuè):流了一点血。吐了两口血。
千:1.数目。十个一百。2.比喻很多:千锤百炼。3.“秋千”的“千”。
里:[lǐ]1.(里儿)衣服、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;纺织品的反面:被里儿。衣服里儿。这面是里儿,那面是面儿。2.方位词。里边(跟“外”相对):里屋。里圈。往里走。3.街坊:邻里。里弄。4.家乡:故里。乡里。5.古代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。6.姓。7.长度单位,1市里等于150丈,合500米。[li]1.里面;内部(跟“外”相对):手里。箱子里。话里有话。2.附在“这、那、哪”等字后边表示地点:这里。那里。头里。
“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让人心惊胆战,但它究竟想表达什么?简单来说,它描述的是一种极其惨烈的场景——战场上尸体堆积如山,鲜血染红大地,用来比喻大规模战争的残酷性。比如,我们可以想象古代诸侯争霸时,一场关键战役结束后,士兵伤亡无数,百姓流离失所,这成语便生动地刻画出这种悲剧性结果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“百万”和“千里”这样的夸张数字?其实,这正是成语的魅力所在。通过放大数字,它强调的并非实际数量,而是“代价巨大”这一核心概念。比如在讨论历史教训时,可以说:“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中,虽成就霸业,但伏尸百万、流血千里的代价,至今令人深思。”这里用成语点明了战争背后无法忽视的牺牲。
再举个现代的例子:某国因资源争夺陷入长期冲突,若有人评价“这场争端若继续升级,恐怕会走向伏尸百万、流血千里的结局”,实际是警示各方不要为短期利益忽视长远灾难。值得注意的是,成语虽描述负面场景,但使用它的目的往往是呼吁理性与和平——这种“以反说正”的手法,反而让观点更具冲击力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的价值在于它像一面镜子。当我们用它描述历史事件时,不仅是在复述过去,更是在提醒自己:任何宏大目标若以牺牲人命为代价,都需要反复权衡。就像今天讨论气候变化或核威胁时,虽不涉及真实“流血”,但“千里”范围的潜在影响同样值得警惕。成语的警示意义,反而为人类追求协作与共存提供了动力——毕竟,谁愿意看到成语中的场景在现实中重演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