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iú xuè fú shī
成语解释:浮:漂浮。流的血将尸体都漂了起来。形容死伤很多
成语出处:《越绝书·外传记吴王占梦》:“吴师涉江,流血浮尸者不可胜数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战争残酷
繁体字形:流血浮尸
英文翻译:Bloody floating corpse
流:1.液体移动:流水。流汗。流血。流泪。流程。流泻。流质。流水不腐。汗流浃背。随波逐流(随着波浪起伏,跟着流水漂荡,喻没有主见,随着潮流走)。2.像水那样流动不定:流转(zhuǎn)。流通。流寇。流浪。流离。流散。流失。流沙。流露。流萤。3.传播:流言。流传。流芳。流弊。流毒。流行(xíng)。4.指江河的流水:河流。江流。溪流。激流。奔流。5.像水流的东西:气流。暖流。电流。6.向坏的方面转变:流于形式。7.旧时的刑罚,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:流放。流配。8.品类,等级:流辈。流派。9.指不正派:二流子。
血:[xuè]1.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,红色,有腥气,由血浆、红细胞、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。作用是把养分和激素输送给体内各个组织,收集废物送到排泄器官,调节体温和抵御病菌等。也叫血液。2.有血统关系的:血亲。血缘。3.比喻刚强热烈:血性。血气。4.指月经。5.姓。[xiě]义同“血”(xuè):流了一点血。吐了两口血。
浮:1.停留在液体表面上(跟“沉”相对):浮萍。油浮在水上。浮云。脸上浮着微笑。2.在水里游:他能一口气浮到对岸。3.在表面上的:浮土。浮雕。4.可移动的:浮财。5.暂时的:浮记。浮支。6.轻浮;浮躁:他人太浮,办事不踏实。7.空虚;不切实:浮名。浮夸。8.超过;多余:人浮于事。浮额。9.姓。
尸:1.尸体,人或动物死后的身体。2.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。
“流血浮尸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吓人,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举个例子:古代战争中,两军交战激烈,战场上“流血浮尸,哀嚎遍野”,短短八个字便勾勒出惨烈的画面。这里用“流血浮尸”形容伤亡极其惨重,甚至尸体漂浮在血水中的极端场景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成语会不会太夸张了?其实,成语往往通过强烈的意象传递核心含义。比如史书记载某次战役时写道:“此战过后,河水三日不清,流血浮尸之状令人心惊。”这里的描述并非强调真实细节,而是为了突出战争的残酷性与破坏力。
值得思考的是,为什么古人要用如此触目惊心的表达?个人认为,这种语言选择实际上是一种警示——通过放大后果来提醒后人避免重蹈覆辙。就像现代人说“生态灾难”时,脑海中浮现的也是极具冲击力的画面,本质上都是希望通过强烈印象引发反思。
换个角度看,这类成语也在提醒我们:和平的珍贵往往在对比中显现。当读到“边境多年无战事,昔日的流血浮尸之地已成万亩良田”这样的句子时,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会让人们更懂得珍惜当下。这或许正是语言的力量——即使描述黑暗,最终仍指向光明的期许。
如今我们使用这类成语时,更多是借古喻今。比如在讨论国际冲突时,有人会说:“现代科技让战争破坏力远超古代,若不能保持克制,流血浮尸的悲剧或将再现。”这样的表达既保留了成语的警示作用,又赋予其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。
语言就像一面多棱镜,“流血浮尸”的刺目红光与“安居乐业”的温暖橙光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完整光谱。理解这些看似极端的成语,实际上是在触摸历史长河中那些值得铭记的教训与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