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hā zhī háo lí,miù yǐ qiān lǐ
成语解释: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,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
成语出处:先秦 孔子《论语 先进》:“过犹不及”宋 朱熹集注:“夫过不及,均也。差之毫厘,缪以千里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主语、分句;用于强调不能有一丝差错
繁体字形:差之毫釐,謬以千裏
英文翻译:A little difference, a thousand miles of error
差:[chā]1.义同“差”(chà):差别。差异。2.减法运算中,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。如6-4=2中,2是差。也叫差数。3.稍微;较;尚:差可。天气差暖。[chà]1.不相同;不相合:差得远。2.错误:说差了。3.缺少;欠:差点儿。还差一个人。4.不好;不够标准:质量差。[chāi]1.被派遣去做的事;公务;职务:兼差。出差。2.旧时指被派遣的人;差役:听差。解(jiè)差。[chài]同“瘥”。[cī]见〖参差〗(cēncī)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毫:1.细长而尖的毛:狼毫笔。羊毫笔。2.指毛笔:挥毫。3.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:头毫。二毫。4.一点儿(只用于否定式):毫不足怪。毫无头绪。5.(某些计量单位的)千分之一:毫米。毫升。毫克。6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b)质量或重量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7.货币单位,即角。
厘:1.(某些计量单位的)百分之一:厘米。厘升。2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毫等于1厘,10厘等于1分。b)质量或重量,10毫等于1厘,10厘等于1分。c)地积,10厘等于1分。3.利率,年利率1厘是每年百分之一,月利率1厘是每月千分之一。4.整理;治理:厘定。“釐”
谬:1.错误的;荒唐的:谬论。2.差错: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
以:1.用;拿:以少胜多。晓之以理。赠以鲜花。2.依;按照:以次。以音序排列。3.因:何以知之?。不以人废言。4.表示目的:以广视听。以待时机。5.于;在(时间):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。6.跟“而”相同:城高以厚,地广以深。7.姓。8.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,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,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:以前。以上。三日以后。县级以上。长江以南。五千以内。二十岁以下。
千:1.数目。十个一百。2.比喻很多:千锤百炼。3.“秋千”的“千”。
里:[lǐ]1.(里儿)衣服、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;纺织品的反面:被里儿。衣服里儿。这面是里儿,那面是面儿。2.方位词。里边(跟“外”相对):里屋。里圈。往里走。3.街坊:邻里。里弄。4.家乡:故里。乡里。5.古代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。6.姓。7.长度单位,1市里等于150丈,合500米。[li]1.里面;内部(跟“外”相对):手里。箱子里。话里有话。2.附在“这、那、哪”等字后边表示地点:这里。那里。头里。
嘿,你听说过“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吗?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抽象,但仔细想想,生活中到处都是活生生的例子!比如导航时输错一个小数点,原本想去城东的咖啡馆,结果被导到了城西的工地——哎哟,这一脚油门踩下去,可真是“差一点,错一片”啊!
这时候有人可能问了:“为啥小错误会捅出大娄子?”好问题!其实啊,关键就在“连锁反应”。比如考试填答题卡,手一抖把B涂成了D,结果整排答案全错位。你说冤不冤?就像多米诺骨牌,推倒第一块,后面哗啦啦全跟着垮。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。我有个朋友开烘焙店,有次把“3克盐”看成“30克”,做出来的蛋糕咸得能齁死人。顾客咬一口直接退单,口碑差点崩盘。你瞧,这就是典型的“细节决定成败”——老话诚不欺我!
不过话说回来,这成语是不是在吓唬人?倒也不是!它其实是个善意的提醒:重要环节必须较真儿。就像盖大楼,地基歪一厘米,楼顶就能偏出几米去。但换个角度看,及时纠错就能悬崖勒马。比如火箭发射前发现燃料管有个裂缝,这时候修正可比上天后再补救划算多了!
依我看啊,这个成语最适合用来解释“蝴蝶效应”。去年我们公司有个项目,就因为会议记录少写了个“不”字,方案整个跑偏,白砸了两个月人力。你说这事儿闹的?所以说嘛,关键时刻还得像绣花似的仔细,宁可多核对三遍,也别事后拍大腿。
不过也别太紧张兮兮。生活中大多数时候,小差错还是有补救余地的。就像炒菜放多了盐,赶紧加点糖就能找补回来。重点是要有“误差敏感度”——知道什么时候必须较真,什么时候可以松快些。毕竟,活得紧绷绷的也不叫过日子对吧?
总之啊,“差之毫厘”这事儿,说到底是在考验咱们的风险预判能力。下次填表格、做决策的时候,不妨多问自己一句:“这个环节要是出错,会不会引发雪崩?”问完这个问题,该较劲的地方自然就知道该瞪大眼睛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