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ī
  • zhī
  • háo
  • miù
  • qiā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ī zhī háo lí,miù yǐ qiān lǐ

成语解释:毫、厘: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。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,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

成语出处:西汉 戴圣《大戴礼记 保傅》:“《易》曰:‘正其本,万物理。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’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分句;指小错误会产生大错误

繁体字形:失之毫釐,謬以千裏

英文翻译:A thousand miles away

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的意思

失:1.丢掉:遗失。丧失。2.找不着:迷失路径。3.违背:失信。失约。4.没有把握住:失手。失足。5.没有达到目的:失意。失望。6.改变常态:失色。失神。7.错误:过失。千虑一失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毫:1.细长而尖的毛:狼毫笔。羊毫笔。2.指毛笔:挥毫。3.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:头毫。二毫。4.一点儿(只用于否定式):毫不足怪。毫无头绪。5.(某些计量单位的)千分之一:毫米。毫升。毫克。6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b)质量或重量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7.货币单位,即角。

厘:1.(某些计量单位的)百分之一:厘米。厘升。2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毫等于1厘,10厘等于1分。b)质量或重量,10毫等于1厘,10厘等于1分。c)地积,10厘等于1分。3.利率,年利率1厘是每年百分之一,月利率1厘是每月千分之一。4.整理;治理:厘定。“釐”

谬:1.错误的;荒唐的:谬论。2.差错: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

以:1.用;拿:以少胜多。晓之以理。赠以鲜花。2.依;按照:以次。以音序排列。3.因:何以知之?。不以人废言。4.表示目的:以广视听。以待时机。5.于;在(时间):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。6.跟“而”相同:城高以厚,地广以深。7.姓。8.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,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,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:以前。以上。三日以后。县级以上。长江以南。五千以内。二十岁以下。

千:1.数目。十个一百。2.比喻很多:千锤百炼。3.“秋千”的“千”。

里:[lǐ]1.(里儿)衣服、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;纺织品的反面:被里儿。衣服里儿。这面是里儿,那面是面儿。2.方位词。里边(跟“外”相对):里屋。里圈。往里走。3.街坊:邻里。里弄。4.家乡:故里。乡里。5.古代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。6.姓。7.长度单位,1市里等于150丈,合500米。[li]1.里面;内部(跟“外”相对):手里。箱子里。话里有话。2.附在“这、那、哪”等字后边表示地点:这里。那里。头里。

成语评论
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?明明只差一点点,结果却完全搞砸了?比如用手机导航时输错一个门牌号,结果绕了半小时冤枉路。这种「看似微小误差,实际后果惨烈」的现象,正是「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」的生动写照。

这个成语的核心到底是什么?它揭示了一个反直觉的规律:事物发展过程中,初始条件的微小偏差会随着时间推移被无限放大。就像火箭发射时1度的角度误差,最终可能导致偏离目标轨道数百公里。

记得去年帮朋友调试程序代码的经历特别能说明问题。当时有个变量赋值少写了个小数点,运行结果却像脱缰野马般完全失控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:在精密领域,任何「差不多」都可能演变成「差太多」。

难道所有小错误都会酿成大祸吗?当然不是。关键在于所处系统的敏感度。比如炒菜时多撒了半勺盐,顶多影响个人口味;但如果是制药厂的原料配比出错,就可能危及患者生命。这提醒我们要根据场景判断严谨程度。

现代人容易陷入两种极端:要么对细节吹毛求疵,要么对隐患视若无睹。我认为更好的态度是「战略上抓大方向,战术上重关键细节」。就像建造房屋时,地基钢筋的排布必须分毫不差,而窗帘颜色的选择则无需过度纠结。

有个有趣的实验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成语:在纸上画两条几乎平行的直线,随着线条延长,原本毫米级的间距会逐渐扩大到无法忽视的程度。这就像人际关系中,最初的小误会如果得不到及时澄清,最终可能演变成难以弥合的裂痕。

当我们意识到「初始误差的放大效应」,就能更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意外状况。下次遇到计划偏离轨道时,不妨先回溯检查原始设定——也许答案就藏在某个被忽视的细微之处。保持这种溯源思维,往往能让复杂问题迎刃而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