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ān lǐ jiè chóu
成语解释:筹:策划。和远方朋友进行商量
成语出处: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》:“受君恩,爵封列侯;镇江淮,千里借筹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千裏借籌
英文翻译:Thousands of miles to borrow
千:1.数目。十个一百。2.比喻很多:千锤百炼。3.“秋千”的“千”。
里:[lǐ]1.(里儿)衣服、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;纺织品的反面:被里儿。衣服里儿。这面是里儿,那面是面儿。2.方位词。里边(跟“外”相对):里屋。里圈。往里走。3.街坊:邻里。里弄。4.家乡:故里。乡里。5.古代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。6.姓。7.长度单位,1市里等于150丈,合500米。[li]1.里面;内部(跟“外”相对):手里。箱子里。话里有话。2.附在“这、那、哪”等字后边表示地点:这里。那里。头里。
借:1.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;借进:向他借书。跟人借钱。把笔借给我用一下。2.把物品或金钱暂时供别人使用;借出:借书给他。借钱给人。3.假托:借故。借端。4.凭借;利用:借助。借手(假手)。5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引进动作、行为所利用或凭借的时机、事物等:借着灯光看书。借出差的机会调查方言。“藉”
筹:1.计数目或用作领取物品凭证的用具:竹筹。2.谋划:统筹兼顾。3.计策;办法:一筹莫展。
说起“千里借筹”,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陌生。这个成语原指跨越遥远距离借用他人的谋略,现在常用来比喻借助外部智慧解决棘手难题。比如某科技公司研发团队遇到技术瓶颈时,负责人连夜视频连线海外专家请教方案,这就可以形容为“千里借筹”的典型案例。
可能有人会问:为什么非要“千里”借智慧?其实重点不在物理距离,而强调突破地域限制整合资源的行为本质。就像疫情期间很多企业通过云端协作平台,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全球顶尖顾问的指导,这种打破空间壁垒的智慧共享,正是当代版的“千里借筹”。
我观察到现代职场有个有趣现象:越是资深的管理者,越擅长使用“借筹思维”。某位创业朋友分享过,他每月固定参加三个不同行业的交流会,把餐饮业的用户运营模式改良后用在教育产品上,这种跨领域的思想嫁接,本质上也是种变相的“借筹”智慧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借”不等于简单照搬。曾有位设计师朋友盲目模仿国际大奖作品,结果做出的方案水土不服。后来他学会结合本地文化进行改良,这才真正发挥出“借筹”的价值。可见关键不在于“借什么”,而在于“怎么用”——就像烹饪,同样的食材在不同厨师手里能呈现截然不同的风味。
在信息高度互联的今天,“千里借筹”的门槛其实越来越低。但越是容易获取外部资源,越考验我们的筛选和转化能力。下次当你面对难题时,不妨先画张思维导图:中间写核心问题,周围延伸出可能提供帮助的个人、机构或知识库,或许就能发现意想不到的解题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