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ō fū zhī tòng
成语解释:剥:剥去。肤:皮肤。指受害极深而引起的痛苦。
成语出处:《周易 剥》:“剥床以肤,凶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同“切肤之痛”
繁体字形:剥膚之痛
英文翻译:the pain of being skinned
剥:[bāo]去掉外面的皮或壳:剥花生。剥皮。[bō]义同“剥”(bāo),专用于合成词或成语,如剥夺,生吞活剥。
肤:1.皮肤:切肤之痛。体无完肤。2.表面的;浮浅:肤浅。肤泛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痛:1.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:头痛。肚子痛。伤口很痛。2.悲伤:悲痛。哀痛。3.尽情地;深切地;彻底地:痛击。痛骂。痛歼。痛饮。痛下决心。
哎哟喂,说到“剥肤之痛”这个成语,不少小伙伴可能有点懵——这词儿听起来怪吓人的,到底啥意思啊?说白了,它形容的是像剥掉皮肤一样剧烈的痛苦,比如身体受伤或心理受创,属于“疼到骨子里”的级别。举个例子:老张创业失败后,成天念叨“这次真是剥肤之痛,半辈子积蓄全搭进去了”,你品,你细品,这可比普通的“亏钱”惨多了吧?
这时候有人要问了:这成语只能用在肉体受伤的场景吗?嘿,格局打开!比如最近小王熬夜加班搞项目,结果免疫力崩盘得了带状疱疹,疼得他直呼“这病简直是剥肤之痛,连呼吸都带刺儿”。你看,这不就把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给说透了?所以说啊,只要是让人“从里到外都难受”的情况,甭管是生理还是精神层面,用这词准没错。
不过话说回来,咱老祖宗造这词的时候估计没想到,现在连“社死”都能让人有剥肤之痛。比如小李在年会喝多了,当着全公司跳《爱如火》,第二天同事偷拍视频传遍微信群。用他的原话就是:“当时恨不得扒了层皮换个星球生活。”您瞅,现代人的痛点多新鲜,成语照样能玩出花来。
要我说啊,这“剥肤之痛”最妙的地方在于它自带画面感。比起干巴巴地说“太痛苦了”,用这个成语立马让人联想到《西游记》里孙猴子被念紧箍咒的场景,或者武侠片里大侠中毒后浑身溃烂的特效——您别说,这么一比喻,听的人立马能共情个七八分。不过友情提示哈,日常聊天可别随便用,毕竟这分量太重,小心把朋友给吓着。
最后插句题外话:现在年轻人总爱把“我太难了”挂嘴边,其实真遇到剥肤之痛级别的大事,反而说不出话了。所以啊,下次听到有人轻描淡写说“没事”,咱得多留个心眼,说不定人家正咬牙硬扛着呢。生活这玩意儿,谁还不是一边结痂一边往前跑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