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ō fū jí suǐ
成语解释:比喻盘剥深重。
成语出处:《新唐书 独孤及传》:“拥兵者第馆豆街陌,奴婢厌酒肉,而贫人羸饿就役,剥肤及髓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盘剥之深
繁体字形:剥膚及髓
英文翻译:Exfoliate the skin to the marrow
剥:[bāo]去掉外面的皮或壳:剥花生。剥皮。[bō]义同“剥”(bāo),专用于合成词或成语,如剥夺,生吞活剥。
肤:1.皮肤:切肤之痛。体无完肤。2.表面的;浮浅:肤浅。肤泛。
及:1.达到:波及。普及。及格。目力所及。由表及里。将及十载。2.赶上:及时。及早。望尘莫及。3.比得上:论学习,我不及他。4.推及;顾及: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。攻其一点,不及其余。5.姓。6.用“及”连接的成分多在意义上有主次之分,主要的成分放在“及”的前面。
髓:1.骨头里像脂肪的东西:骨髓。敲骨吸髓。2.像髓的东西:脑髓。石髓。3.事物的精华部分:精髓。神髓。4.植物茎的中心部分。
哎呦喂,今天咱们来聊聊“剥肤及髓”这个成语,保准让你听得明明白白!先抛个问题:这词儿到底啥意思?说白了就是形容分析问题像剥皮抽骨髓似的,非得把最核心的东西挖出来不可。不信你看这个例子——老王分析公司亏损原因时,那叫一个“剥肤及髓”,愣是从市场趋势查到食堂采购单,连打印机卡纸浪费的纸量都给算进成本里了。
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这成语和“刨根问底”有啥区别?嘿,问得好!虽然都是深入探究,但“剥肤及髓”更带点解剖学的狠劲儿。就像医生做手术,不仅要找到病灶(剥肤),还得把病变组织彻底清除(及髓)。最近看新闻说考古队研究汉代古墓,他们那个细致劲儿才真叫“剥肤及髓”呢,连棺木漆皮的分层结构都用上CT扫描了。
说来有意思,这成语最早出现在《左传》里,原本是讲酷刑的,现在倒成了褒义词。要我说啊,这种词义反转恰恰说明咱们语言的生命力。就像智能手机刚出来时被吐槽“华而不实”,现在不也成了生活必需品?所以说啊,语言这玩意儿就跟生物似的,会自己进化。
有朋友可能要杠了:现在都21世纪了,用这种老古董成语不别扭吗?别急,给你举个活例子。上周我表妹写论文,导师给她的批注就写着“分析要剥肤及髓,别在表面打转”。你看,用在学术指导上是不是特传神?关键是要用得恰到好处,就像吃重庆火锅,得掌握好涮毛肚的“七上八下”那个节奏。
依我看呐,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咱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。网上动不动就“反转再反转”的新闻,可不就得有点“剥肤及髓”的较真精神?不过话说回来,咱也得注意分寸,别真跟法医解剖似的把人吓着。说到底,语言是工具,用好了是手术刀,用岔了可就是杀猪刀咯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下次遇到需要深入分析的情况,你会不会想起“剥肤及髓”这个自带画面感的成语?要我说,这可比干巴巴的“深度解析”带劲多了,你说是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