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chuī
  • jiù
  • zhī
  • tò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chuī jiù zhī tòng

成语解释:比喻丧妻。同“炊臼之戚”。

成语出处:清 查为仁《莲坡诗话》卷中:“辛丑仲春,余遭炊臼之痛,同人和悼亡诗甚多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丧妻

繁体字形:炊臼之痛

英文翻译:The pain of cooking mortar

炊臼之痛的意思

炊:1.烧火做饭:炊具。炊烟。2.姓。

臼:1.舂米的器具,用石头制成,样子像盆:石臼。2.形状像臼的:臼齿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痛:1.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:头痛。肚子痛。伤口很痛。2.悲伤:悲痛。哀痛。3.尽情地;深切地;彻底地:痛击。痛骂。痛歼。痛饮。痛下决心。

成语评论

哎呦,你听说过"炊臼之痛"这个成语吗?说白了就是比喻失去妻子的痛苦,但为啥要用做饭的杵臼来打比方呢?咱先掰扯掰扯这个冷门成语的来历。

话说唐朝有个叫张瞻的商人,梦见自家杵臼空着没米可捣,解梦先生直摇头说这是"炊臼之痛",结果他回家发现妻子真的去世了。你看古代人这个比喻多形象——杵臼没了米,就像家里少了操持家务的女主人,这画面感,啧啧!

举个实在例子:老王刚退休那会儿,老伴突发心梗走了。街坊们都说他天天对着厨房发愣,那可不就是现代版的炊臼之痛嘛。不过话说回来,现代社会有心理咨询、老年大学这些新路子,比起古人只能对着锅碗瓢盆发愁,咱们应对悲痛的方式可丰富多了。

你可能会问,现在男女平等了,这成语还适用吗?当然能用!隔壁李姐去年丈夫车祸离世,她盯着书房里空着的钓鱼竿发怔,这不就是当代炊臼之痛的变体吗?说白了,这成语的精髓在于失去生活伴侣带来的日常空缺感,性别倒不是重点。

依我看啊,这类老成语就像传家菜谱,得加点新调料才能合现代胃口。与其纠结杵臼这些古董器具,不如理解为"失去共同经营生活的亲密伙伴"。不过话又说回来,老词儿能流传千年,肯定有它戳中人心的独特力道。

最近看社区志愿者组织"共享厨房"活动,让空巢老人互相搭伙做饭。这新招数既化解了炊臼之痛的寂寞,又让老物件有了新用处。你看,痛苦和希望就像杵和臼,总得互相敲打才能磨出生活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