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chuī
  • jiù
  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chuī jiù zhī qī

成语解释:比喻丧妻。

成语出处:唐 段成式《酉阳杂俎 梦》:“贾客张瞻将归,梦炊于臼,问王生。生言:‘君归,不见妻矣。臼中炊,固无釜也。’贾客至家,妻果卒已数月。”无釜,谐音“无妇”。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丧妻

繁体字形:炊臼之戚

英文翻译:Chujiu's relatives

炊臼之戚的意思

炊:1.烧火做饭:炊具。炊烟。2.姓。

臼:1.舂米的器具,用石头制成,样子像盆:石臼。2.形状像臼的:臼齿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戚:1.亲戚:戚谊(亲戚关系)。戚友(亲戚朋友)。2.姓。3.忧愁;悲哀:哀戚。休戚相关。4.古代兵器,像斧。

成语评论

炊臼之戚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陌生,但它背后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。相传古时有人梦见用石臼做饭,醒来后得知母亲去世,因而用“炊臼之戚”比喻丧母之痛。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用“炊臼”来表达悲伤呢?其实,这里的关键在于“臼”与“旧”谐音,暗指“失去旧日依靠”,而“炊”则象征日常生活的烟火气。母亲离世,就像家中炉灶失去掌勺之人,生活顿失温暖。

举个例子:李华在外地工作多年,每次回家都能吃到母亲亲手煮的面条。今年母亲突然病逝,他整理遗物时翻出一个旧石臼,想起童年和母亲一起捣米的场景,不禁感叹:“如今炊臼之戚,再无人等我回家吃饭了。”这样的场景化描述,能让成语的情感表达更具体。
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用得上这种冷门成语吗?我认为,语言是流动的。虽然如今人们更习惯说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,但“炊臼之戚”自带画面感和历史厚重感,用在文章或特定场合反而能引发共鸣。比如在怀念亲人的散文中,一句“深夜独坐厨房,恍惚间竟生炊臼之戚”,既含蓄又深刻。

换个角度想,这个成语也在提醒我们:日常生活的点滴温情最易被忽视。就像母亲做饭的锅铲声、父亲修家具的敲打声,这些声音消失时,留下的空白往往比想象中更巨大。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把“炊臼之戚”转化为行动——多陪家人吃顿饭,比事后追悔更有意义。

语言学家常说,每个古语都是时光胶囊。当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偶然拾起“炊臼之戚”这样的成语,就像打开一封祖先留下的信,提醒我们某些情感跨越千年依然相通。下次遇到类似情境时,不妨试着用这个词代替寻常表达,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沟通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