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í fū zhī jiàn
成语解释:见:见解,见识。指肤浅的见解
成语出处:宋·阮逸《序》:“或有执文昧理,以模范《论语》为病,此皮肤之见,非心解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肤浅的见解
繁体字形:皮膚之見
英文翻译:Skin view
皮:1.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:牛皮。荞麦皮。碰掉了一块皮。2.皮子:皮箱。皮鞋。皮袄。3.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:包袱皮儿。新书最好包上皮儿。4.(皮儿)表面:地皮。水皮儿。5.(皮儿)某些薄片状的东西:铅皮。豆腐皮儿。6.有韧性的:皮糖。7.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:花生放皮了,吃起来不香了。8.顽皮:调皮。这孩子真皮。9.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:老挨说,他早就皮了。10.姓。
肤:1.皮肤:切肤之痛。体无完肤。2.表面的;浮浅:肤浅。肤泛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现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“皮肤之见”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就是只看表面、不深入本质的判断。比如有人第一次见同事穿得随意,心里嘀咕:“这人工作态度肯定不认真。”结果后来发现,这位同事其实是团队效率最高的成员。你看,仅凭衣着下结论,是不是典型的“皮肤之见”?
为什么人们容易掉进这个陷阱?想象你在水果摊前挑西瓜,光拍两下听声音就决定买哪个,回家切开发现是生的。这和判断人、事、物的逻辑多像啊——我们总想快速得出结论,却忽略了耐心观察内在。其实西瓜有没有熟,得看纹路、掂重量;看人靠不靠谱,得看行动、看长期表现。
职场上有个真实案例:某公司新来的实习生总带着毛绒玩具上班,主管起初觉得她“孩子气”。直到项目遇到瓶颈时,这姑娘用玩具当“解压神器”,带着团队边放松边头脑风暴,反而突破了困局。这个故事提醒我们:表象可能是种伪装,也可能是未被理解的独特价值。
有人问:“那怎么避免肤浅判断?”我的建议是建立“三次接触法则”。第一次见面产生的印象先记下来,第二次主动寻找矛盾点,第三次尝试代入对方视角。就像品茶,初尝苦涩的茶汤,可能回甘绵长——对人、对事的认知也需要这样的渐进过程。
在这个短视频刷屏的时代,我们比任何时候都容易产生“皮肤之见”。但换个角度想,正因为信息碎片化,深度思考反而成了稀缺能力。下次遇到让你“一眼定生死”的情况,不妨多问自己:我看到的,是全部真相还是冰山一角?
有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叫“逆火效应”: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浅层认知被推翻时,反而会更主动探索真相。就像去年我误以为邻居大爷脾气古怪,后来发现他天天喂流浪猫。现在每次遇见他,我都会好奇:这个看似普通的人,还藏着哪些我没发现的故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