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ǐng wā zhī jiàn
成语解释:像井底青蛙的见解。比喻偏狭的见识。
成语出处:《弘明集 明佛论》:“夫一局之奕,形算之浅,而奕秋之心,何尝有得,而乃欲率井蛙之见,妾抑大猷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井蛙之見
英文翻译:tunnel vision
井:1.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,洞壁多砌上砖石:水井。一口井。双眼井。2.形状像井的东西:矿井。油井。竖井。探井。渗井。天井。3.古制八家为一井,后借指人口聚居的地方或乡里:乡井。市井。井邑。背井离乡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6.形容整齐:井然。井井有条。
蛙:两栖动物,无尾,后肢长,前肢短,趾有蹼,善于跳跃和游泳。捕食昆虫,对农业有益。种类很多,常见的有青蛙等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现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“井蛙之见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井底之蛙的视野”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眼光狭窄、见识有限。比如有人只盯着自己的小圈子,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,旁人可能会摇摇头说:“你这真是井蛙之见啊!”
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人会产生“井蛙之见”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——小张从没离开过老家,认为“大城市的生活肯定不如乡下舒服”,直到他去了一趟上海,才发现原来地铁可以四通八达,图书馆里藏着那么多自己没读过的书。这时候他才意识到,自己过去的想法就像井底的青蛙,只能看到头顶那一小块天空。
如何避免成为“井底之蛙”?有个有趣的现象:越是知识渊博的人,越觉得自己懂得少。就像苏格拉底说的“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”。主动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,和背景迥异的人交流,就像给井口加了个梯子——爬上去,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。
有人可能会反驳:“专注自己的专业不好吗?”这里有个微妙的分界线。深耕某个领域是优势,但若完全排斥其他视角,就会陷入认知闭环。好比程序员若只懂代码,不了解用户体验,再精巧的算法也可能脱离实际需求。
在我看来,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茧房让“井蛙现象”变得更隐蔽。算法推荐让我们总看到相似内容,这时候更需要主动“破壁”。就像上周我偶然参加了一场艺术沙龙,虽然完全不懂绘画,却意外发现色彩搭配的逻辑和数据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下次遇到固执己见的人,别急着批评他“井底之蛙”。不妨换个角度想:或许他需要的不是指责,而是一把爬上井沿的梯子。毕竟,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些领域成为那只青蛙,重要的是保持爬出井口的勇气和好奇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