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rén
  • ā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rén bù zì ān

成语解释:人心惶惶,动摇不定。

成语出处:《魏书 慕容盛传》:“于是上下震局,人不自安,虽忠诚亲戚,亦佥怀离贰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社会局势

繁体字形:人不自安

英文翻译:People are upset

人不自安的意思
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自:1.自己:自动。自卫。自爱。自力更生。自言自语。自告奋勇。自顾不暇。不自量力。2.自然;当然:自不待言。公道自在人心。两人久别重逢,自有许多话说。3.姓。4.从;由:自小。自此。自古。自远而近。自北京出发。选自《人民日报》。来自各国的朋友。

安:1.安定:心神不安。坐不安,立不稳。2.使安定:安民。安神。安邦定国。3.对生活、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:安于现状(满足于目前的状况,不求进步)。安之若素。4.平安;安全(跟“危”相对):公安。治安。转危为安。5.使有合适的位置:安插。安顿。6.安装;设立:安门窗。安电灯。咱们村上安有线电视了。7.加上:安罪名。安个头衔。8.存着;怀着(某种念头,多指不好的):你安的什么心?9.姓。10.疑问代词。11.问处所,跟“哪里”相同:而今安在?12.表示反问,跟“怎么、哪里”相同:不入虎穴,安得虎子?。安能若无其事?13.安培的简称。导体横截面每秒通过的电量是1库时,电流强度就是1安。

成语评论

人不自安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人们内心无法安定”,常用来形容群体因环境动荡或未知风险而产生的普遍焦虑。比如历史上朝代更迭时,百姓常因战乱或政策突变而“人不自安”,担心生计受影响。但放在今天,它还能用吗?

核心问题:为什么“人不自安”的现象会反复出现?答案或许藏在人性中:人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远超对困难的忍耐。比如公司突然宣布裁员,哪怕具体名单未公布,团队氛围已变得压抑;或是社交平台上一条模糊的负面新闻,也能引发连锁猜测。这种“未知的威胁”往往比实际危机更让人不安。

换个角度看,成语的现代意义正在扩展。去年社区里传言要拆迁,邻居们连夜打听消息、互相试探,那种坐立难安的状态,不正是“人不自安”的生动写照?有趣的是,这种集体焦虑有时反而能推动行动——有人开始整理房产资料,有人主动联系律师,危机感转化成了解决问题的动力。

个人认为,当代社会的信息过载放大了这种不安。我们每天接触大量真假难辨的消息,就像同时打开十个水龙头,却找不到总开关。但这也提醒我们:主动筛选信息、建立稳定的内心秩序,或许比盲目焦虑更有价值。就像台风来临前,备好物资关紧门窗的人,总比只会盯着天气预报发抖的人更从容。

再举一个职场案例。某创业公司资金链紧张,老板连续三周加班到深夜。尽管他没明确说危机有多严重,但员工从咖啡消耗量翻倍、管理层频繁开会这些细节中,嗅到了“人不自安”的气息。有趣的是,有人选择悄悄更新简历,有人却主动提出降薪留岗——同样的压力,不同的应对方式,恰好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并非绝对。

当我们理解“人不自安”的本质是失控感,解决方法就变得清晰:要么找回控制权,要么调整看待失控的角度。就像农民面对干旱,焦虑不能带来雨水,但挖井或改种耐旱作物却能转化危机。成语穿越千年仍在被使用,或许正是因为人类始终在与不确定性共舞,而每一次跨越不安的过程,都在书写新的生存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