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ù zhī lì hài
成语解释:不知什么为利,什么为害。
成语出处:战国 宋 庄周《庄子 齐物论》:“子不知利害,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?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动宾式;作谓语;形容鲁莽从事
繁体字形:不知利害
英文翻译:act impulsively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智”,智慧。
利:1.锋利;锐利(跟“钝”相对):利刃。利爪。2.顺利;便利:不利。成败利钝。3.利益(跟“害、弊”相对):利弊。有利。兴利除害。4.利润或利息:暴利。薄利多销。本利两清。5.使有利:利国利民。毫不利己,专门利人。6.姓。
害:1.祸害;害处(跟“利、益”相对):灾害。虫害。为民除害。吸烟对身体有害。2.有害的(跟“益”相对):害虫。害鸟。3.使受损害:害人不浅。你把地址搞错了,害得我白跑了一趟。4.杀害:在数日前被害。5.发生(疾病):害眼。害了一场大病。6.又同“曷”hé。
哎哟喂,说到“不知利害”这成语,你肯定听过吧?但具体啥意思呢?说白了就是“搞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”或者“没意识到后果有多严重”。比如有人为了赶工熬夜三天,结果住院了,这就是典型的不知利害——身体可比工作重要多了啊!
那这成语咋用在实际生活里呢?举个栗子:小王刚入职就大包大揽接项目,结果搞得自己天天加班到凌晨。同事劝他:“兄弟,你这叫不知利害啊!项目黄了还能重做,人累垮了可没后悔药!”您瞅瞅,这不就把成语用活了?
为啥总有人犯这种糊涂?(自问自答来咯)依我看呐,要么是信息不足,比如新手炒股不看财报就跟风买;要么是情绪上头,就像小年轻为了面子跟人飙车;再不然就是经验太少,好比第一次养猫的人给主子乱喂零食。您可别笑,这些例子都藏着“不知利害”的影子呢!
老话说得好“三思而后行”,这话放现在都不过时。就拿网购来说,有人看到“限时折扣”就疯狂剁手,结果买回来一堆用不着的玩意儿。这时候要是能琢磨琢磨“我需要吗?”“放着会过期吗?”,可不就避免当冤大头了?
个人觉得吧,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判断利害关系反而更难了。网上到处是“月入十万”的广告,朋友圈里人人光鲜亮丽,搞得不少人都急着跳坑。其实啊,咱们得像吃火锅那样——先吹凉了再入口,急吼吼的容易烫嘴!
最后唠句实在的: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,但咱至少得知道“火炉子烫手”这个基本常识。下次遇到事儿,不妨先深呼吸,问自己三个问题:“最坏会怎样?”“值得冒险吗?”“有没有Plan B?”保准能让“不知利害”的情况少一大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