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ù zhī qù xiàng
成语解释:不知道到哪里去了
成语出处:明 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一回:“宣王问曰:‘如今红衣小儿何在?’答曰:‘自教歌之后,不知去向。’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动宾式;作谓语;形容找不到某人或事物
繁体字形:不知去向
英文翻译:disappear without a trace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智”,智慧。
去:1.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(跟“来”相对):去路。去向。从成都去重庆。他去了三天,还没回来。2.离开:去国。去世。去职。去留两便。3.失去;失掉:大势已去。4.除去;除掉:去病。去火。去皮。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。5.距离:两地相去四十里。去今五十年。6.过去的(时间,多指过去的一年):去年。去秋(去年秋天)。去冬今春。7.婉辞,指人死: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。8.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“去”,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“来”。9.的“去”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,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:他去听报告去了。10.用在“大、多、远”等形容词后,表示“非常…”,“…极了”的意思(后面加“了”):这座楼可大了去了!。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!⑿去声:平上去入。11.扮演(戏曲里的角色):在《断桥》中,他去白娘子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:拿去。捎去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继续等:信步走去(=过去)。让他说去(=下去)。一眼看去(=上去)。
向:1.方向:志向。风向。2.对着,特指脸或正面对着(跟“背”相对):向阳。面向讲台。两人相向而行。3.将近;接近:向晓。向晚。4.偏袒:老乡向老乡。5.表示动作的方向:向东走。向先进工作者学习。从胜利走向胜利。6.姓。7.向来:向有研究。向无此例。
哎,你别说,“不知去向”这个成语还真是挺有意思的。它字面意思就是“不知道去了哪里”,但实际用起来可灵活多了——比如邻居家那只爱串门的橘猫突然失踪了,大家急得直挠头:“这猫粮刚倒上呢,怎么一转眼就不知去向了?”
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:“这成语只能用来形容活物吗?”嘿,还真不是!前两天我同事把项目文件随手一放,结果整个办公室翻箱倒柜,最后他拍着脑门说:“怪了,这U盘咋就不知去向了呢?”你看,连电子产品都能用上这词儿。
说到历史故事就更有意思了。相传北宋年间有个书生进京赶考,路上遇到劫匪,包袱里的盘缠全都不知去向。结果这老兄愣是靠着帮人抄书走到京城,后来还中了进士。这故事听着像鸡汤?但仔细想想,古人用"不知去向"可比咱们现在文艺多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这世道要找"不知去向"的东西可容易多了。手机定位、摄像头监控,连丢个快递都能查物流轨迹。上次我家遥控器不见了,我小侄女直接打开手机手电筒,三分钟就在沙发缝里扒拉出来了。要搁二十年前,这遥控器估计就得永远"不知去向"咯。
有朋友可能会嘀咕:“这成语会不会慢慢被淘汰啊?”要我说啊,语言这东西就像流水,总有些词会沉淀下来。就像现在年轻人虽然爱说"人间蒸发",但碰到老家屋檐下突然消失的燕子,还是会不自觉地冒出一句:“这小家伙怎么就不见去向了呢?”
最后提个有意思的现象——现在有些网红餐厅搞"快闪模式",开三个月就不知去向。要我说这跟候鸟迁徙似的,留点念想也挺好。毕竟啊,生活中有些"不知去向"的事儿,反倒让日子多了点神秘感,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