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hún yī hú miàn
成语解释:破烂的衣服,瘦削的面形。形容穷苦落魄之状。
成语出处:清·捧花生《画舫馀谭》:“尝见某者,鹑衣鹄面,行泮宫前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落魄
繁体字形:鶉衣鵠靣
英文翻译:Quail dress and Swan face
鹑:见〔鹌鹑〕
衣:[yī]1.衣服:上衣。内衣。大衣。丰衣足食。2.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:笋衣。糖衣。3.胞衣。4.姓。[yì]穿(衣服);拿衣服给人穿:衣布衣。解衣衣我。
鹄:[hú]天鹅。[gǔ]射箭的目标;箭靶子:中鹄。
面:1.头的前部;脸:面孔。面带微笑。2.向着;朝着:背山面水。这所房子面南坐北。3.物体的表面,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:水面。地面。路面。圆桌面儿。面儿磨得很光。4.当面:面谈。面洽。面交。5.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:鞋面儿。这块布做里儿,那块布做面儿。6.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,有长有宽,没有厚。7.部位或方面:正面。反面。片面。全面。多面手。面面俱到。8.方位词后缀:上面。前面。外面。左面。西面。9.a)用于扁平的物件:一面镜子。两面旗子。b)用于会见的次数:见过一面。10.姓。11.粮食磨成的粉,特指小麦磨成的粉:白面。豆面。小米面。玉米面。高粱面。12.粉末:药面儿。胡椒面儿。13.面条:挂面。切面。汤面。一碗面。14.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:面倭瓜。煮的红薯很面。这个瓜是脆的,那个瓜是面的。
哎哟,这成语“鹑衣鹄面”听起来有点冷门啊!说白了,就是形容人穿得破破烂烂、面黄肌瘦的惨样。你瞅瞅,这词儿是不是自带画面感?比如:“老王下岗后日子过得紧巴巴,整天鹑衣鹄面地在工地打零工。”是不是立马想到那种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状态?
等等,这成语现在还用得上吗?嘿,别说,还真有!比如写小说时想刻画个流浪汉角色:“巷子深处蹲着个鹑衣鹄面的老头,手里攥着半块发霉的面包。”这么一写,人物形象立马立体了,比直接说“穷困潦倒”更有文学味儿。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社会条件好了,这种极端贫困的情况少多了吧?倒也不见得!比如描写山区留守儿童:“孩子们虽不至鹑衣鹄面,但洗得发白的校服和皴裂的脸蛋,还是让人心头一紧。”你看,成语稍微活用一下,照样能反映现实问题。
要我说啊,这成语就像个时光胶囊。古时候可能满大街都是“鹑衣鹄面”的人,现在更多是用在比喻层面了。比方说形容熬夜加班的社畜:“连着熬三天通宵的程序员,个个鹑衣鹄面像被吸干了阳气。”这么一调侃,既贴切又不失幽默。
有没有发现,用动物作比喻特别生动?“鹑”是鹌鹑,“鹄”是天鹅,前者羽毛杂乱,后者脖颈细长——古人造词真是绝了!这种形象化的表达,比单纯说“穷苦”更能引发共情。就像现在年轻人爱说的“累成狗”,不也是异曲同工?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用这类成语会不会显得老气?我的看法是:关键看场合!写正经文章时用能提升文采,但日常聊天要是突然蹦出句“你今天怎么鹑衣鹄面的”,估计能把人听懵。语言嘛,本来就是活用的艺术。
最后提个有意思的现象:现在有些古风摄影反而会刻意打造“鹑衣鹄面”的造型,追求所谓破碎感美学。这算不算对传统文化的新解读?要我说,语言和审美都在不断进化,老词儿能玩出新花样,不也挺带劲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