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chún
  • suō
  • shí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chún yī suō shí

成语解释:谓衣不蔽体,食不果腹。形容生活极端贫困。

成语出处:明·沈榜《宛署杂记·养济院》:“此外,又有舍饭,而鹑衣鷇食,扶携颠连,号呼衢路者,犹然在也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生活贫困

繁体字形:鶉衣鷇食

英文翻译:Quail clothes and food

鹑衣鷇食的意思

鹑:见〔鹌鹑〕

衣:[yī]1.衣服:上衣。内衣。大衣。丰衣足食。2.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:笋衣。糖衣。3.胞衣。4.姓。[yì]穿(衣服);拿衣服给人穿:衣布衣。解衣衣我。

鷇:须母鸟哺食的雏鸟:“声謷謷者,鸟哺鷇也。”
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
成语评论

话说这“鹑衣鷇食”啊,说白了就是形容人穿得破破烂烂,吃得跟鸟食似的穷酸样。比如老张家的二小子刚创业那会儿,天天穿着磨破边的牛仔外套,顿顿啃馒头配咸菜,邻居王婶见了直摇头:“这孩子过得可真是鹑衣鷇食的日子。”你可能会问,这成语跟咱现在有啥关系?嘿,现在年轻人搞什么“极简生活”,不也讲究个“断舍离”嘛,不过人家那叫主动选择,跟古时候穷得没饭吃可两码事。

前阵子看古装剧,有个书生进京赶考,穿着打补丁的长衫蹲在客栈门口喝稀粥,弹幕里突然飘过句“这不就是活脱脱的鹑衣鷇食吗”。这时候问题来了,这成语跟“筚路蓝缕”有啥区别?说白了,“筚路蓝缕”重在创业艰辛,而“鹑衣鷇食”专指生活困顿,就像现在有些创业者住着合租房吃泡面,你说他是筚路蓝缕还是鹑衣鷇食?依我看啊,得看这人兜里是真没钱还是故意装穷搞情怀。

有回在旧书摊翻到本民国小说,里头描写佃农“鹑衣百结,日啖两顿稀”,突然就想起我爷爷讲他小时候,全家五口人分着吃一个烤红薯的日子。你可能会嘀咕,现在谁还用这种老掉牙的词?别说,上个月看扶贫报道,记者写“昔日鹑衣鷇食的村落如今炊烟袅袅”,这对比用得那叫一个带劲。所以说老话新用,关键得找准那个味儿。

说到这儿,我倒觉得这个成语像面照妖镜,照见不同时代的生活底色。现在年轻人爱说“吃土”,网红店排队买“脏脏包”,看似跟“鹑衣鷇食”沾边,实则透着股嘚瑟劲儿。要我说啊,真正的困苦从不需要刻意表现,就像老话说的“饱汉不知饿汉饥”,咱能用这成语时,可别光顾着掉书袋,得多想想背后那些真实的人生况味。

"鹑衣鷇食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