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ú miàn jiū xíng
成语解释:①面容枯樵,形体瘦削。形容饥疲的样子。②指枯樵瘦削的人。
成语出处:《明史 忠义传七 耿廷箓》:“小怨必报,何不大用于断头饮血之元凶;私恩必酬,何不广用于鹄面鸠形之赤子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人的外形憔悴
繁体字形:鵠靣鳩形
英文翻译:haggard
鹄:[hú]天鹅。[gǔ]射箭的目标;箭靶子:中鹄。
面:1.头的前部;脸:面孔。面带微笑。2.向着;朝着:背山面水。这所房子面南坐北。3.物体的表面,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:水面。地面。路面。圆桌面儿。面儿磨得很光。4.当面:面谈。面洽。面交。5.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:鞋面儿。这块布做里儿,那块布做面儿。6.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,有长有宽,没有厚。7.部位或方面:正面。反面。片面。全面。多面手。面面俱到。8.方位词后缀:上面。前面。外面。左面。西面。9.a)用于扁平的物件:一面镜子。两面旗子。b)用于会见的次数:见过一面。10.姓。11.粮食磨成的粉,特指小麦磨成的粉:白面。豆面。小米面。玉米面。高粱面。12.粉末:药面儿。胡椒面儿。13.面条:挂面。切面。汤面。一碗面。14.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:面倭瓜。煮的红薯很面。这个瓜是脆的,那个瓜是面的。
鸠:1.鸟类。外形像鸽子。常见的有斑鸠,身体灰褐色,颈后有白或黄褐斑点。常成群吃谷物。2.聚集:鸠合(纠合)。
形:1.形状:圆形。方形。图形。地形。2.形体;实体:有形。无形。形影不离。3.显露;表现:喜形于色。形诸笔墨。4.对照:相形见绌。5.姓。
“鹄面鸠形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背后的画面感却非常强。字面意思是“像天鹅的脸、斑鸠的身形”,用来形容人面容憔悴、身体瘦弱的样子。比如在一篇历史小说中,可以这样写:“饥荒过后,村中百姓鹄面鸠形,连孩童的眼中也失去了光彩。”这样的描写既生动,又避免了直接描述苦难的重复感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“天鹅”和“斑鸠”来比喻?其实这里用了对比手法——天鹅常被视为优雅的象征,而斑鸠体型瘦小,两者结合反而强化了“外表与现状反差”的意象。说白了,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用看似矛盾的比喻,传递更深层的落魄感。
再举个现代的例子:“连续加班一个月后,他鹄面鸠形地出现在办公室,同事差点没认出他来。”这种用法跳出了传统语境,但依然能让人瞬间联想到疲惫不堪的状态。个人认为,这类成语虽然冷门,但恰当使用能让文字更有韵味,尤其在刻画人物时,比直白的形容词更耐人寻味。
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,“鹄面鸠形”和“面黄肌瘦”有什么区别?前者更偏向文学化表达,适合书面场景;后者则更口语化。比如在公益广告中,如果呼吁关注贫困地区儿童,用“鹄面鸠形的孩子们需要帮助”会比平铺直叙更具冲击力。
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,这类成语就像工具箱里的特殊零件——平时用不到,但遇到特定场景时能发挥独特作用。不妨试着在写作时主动检索这类词汇,或许会给你的表达打开新思路。毕竟文字的魅力,往往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