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iǎo jīng yú hài
成语解释:像鸟、鱼那种受惊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明·张居正《答蜀中开府谭二华书》:“其民犷悍易动,大抵绥之则靖,扰之则乱,怠则顿网诡衔,急则鸟惊鱼骇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惊慌
繁体字形:鳥驚魚駭
英文翻译:Frighten the birds and frighten the fish
鸟:[niǎo]1.脊椎动物的一大类,体温恒定,卵生,嘴内无齿,全身有羽毛,胸部有龙骨突起,前肢变成翼,后肢能行走。一般的鸟都会飞,也有的两翼退化,不能飞行。如燕、鹰、鸡、鸭、鸵鸟等都属于鸟类。2.(Niǎo)姓。[diǎo]同“屌”。旧小说中用作骂人的话。
惊:1.害怕;精神受到刺激,感到不安:惊慌。吃惊。2.惊动:打草惊蛇。3.骡、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:马惊了。
鱼:1.脊椎动物的一大类,生活在水中,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,一般身体侧扁,有鳞和鳍,用鳃呼吸。种类极多,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。大部分可供食用。2.(Yú)姓。
骇:惊吓;震惊:惊涛骇浪。骇人听闻。
“鸟惊鱼骇”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突如其来的惊吓让周围事物陷入混乱。比如,一群在湖边觅食的水鸟原本悠闲自在,突然有人扔了一块石头,鸟儿们扑棱棱飞向空中,鱼儿也四散逃窜——这就是“鸟惊鱼骇”的生动写照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动物身上吗?其实不然。它更多是借自然界的反应,比喻人类社会的突发状况。比如某商场突发火警,人们慌张奔跑、互相推挤的场面,用“鸟惊鱼骇”来形容就非常贴切。
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这个成语有了新解读。去年某地误传地震预警时,朋友圈里疯狂转发的混乱场景,不正是数字时代的“鸟惊鱼骇”吗?这种群体性的过度反应,往往源于信息不透明带来的恐慌蔓延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提醒我们面对突发事件时要保持定力。就像有经验的牧羊人不会因为一只羊受惊就驱赶整个羊群,现代社会的信息接收者也需要培养分辨真伪的能力。与其盲目跟随“惊飞的鸟群”,不如先确认危险的真实性。
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,某些商业营销刻意制造“鸟惊鱼骇”的效果。比如限量发售时雇人排队抢购,人为营造供不应求的假象。这种操纵群体心理的手段,本质上是对成语负面效应的反向利用。
理解成语背后的思维模式,能帮助我们更好应对现实挑战。下次遇到让人慌乱的突发事件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描绘的场景——水面终会恢复平静,重要的是别让自己成为那条盲目乱窜的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