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niǎo
  • jīng
  • s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niǎo jīng yú sàn

成语解释:见“鸟散鱼溃”。

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·契宓何力传》:“贼非有城郭,逐水草以为生,若不袭其不虞,便恐鸟惊鱼散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失败

繁体字形:鳥驚魚散

英文翻译:Bird startles the fish

鸟惊鱼散的意思

鸟:[niǎo]1.脊椎动物的一大类,体温恒定,卵生,嘴内无齿,全身有羽毛,胸部有龙骨突起,前肢变成翼,后肢能行走。一般的鸟都会飞,也有的两翼退化,不能飞行。如燕、鹰、鸡、鸭、鸵鸟等都属于鸟类。2.(Niǎo)姓。[diǎo]同“”。旧小说中用作骂人的话。

惊:1.害怕;精神受到刺激,感到不安:惊慌。吃惊。2.惊动:打草惊蛇。3.骡、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:马惊了。

鱼:1.脊椎动物的一大类,生活在水中,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,一般身体侧扁,有鳞和鳍,用鳃呼吸。种类极多,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。大部分可供食用。2.(Yú)姓。

散:[sàn]1.由聚集而分离:解散。散会。烟消云散。2.分发;分给:散传单。3.排遣;排除:散心。散闷。[sǎn]1.无约束;不密集;松开:散漫。散兵游勇。把稻子捆紧,别散了。2.零碎的;不集中的:散装。散坐儿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由一种或数种药材粉碎成细粉混合而成的干燥药粉,按医疗用途分内服散和外用散:七厘散。金黄散。避瘟散。

成语评论

鸟惊鱼散」这个成语,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陌生?其实它用来形容突然发生的混乱场景,比如一群人原本平静地待着,结果被意外事件吓得四处逃窜。举个现实中的例子:小区里的野猫突然窜进广场舞队伍,大爷大妈们手忙脚乱躲避,这不正是「鸟惊鱼散」的生动写照吗?
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动物身上吗?当然不是!去年我们团队开会讨论方案时,领导突然宣布要临时调整年度目标,会议室瞬间炸开了锅——有人急着翻资料,有人冲出去打电话,整个场面就像被石子惊动的鱼群。你看,职场中的突发变动同样适用这个成语。

仔细想想,这种现象背后藏着什么规律呢?心理学中的「群体应激反应」或许能解释。当安全感被打破时,生物本能会驱使我们快速做出反应。就像去年台风预警发布后,超市货架上的泡面矿泉水半小时被抢购一空,这种集体行动虽显慌乱,却也是人类保护机制的体现。

换个角度看,现代社会中的「鸟惊鱼散」有了新形态。比如微信群里的谣言传播,往往会让整个群组瞬间沸腾。上周邻居误转发「停水通知」,整栋楼的住户提着水桶往物业跑,结果发现是场乌龙。这种信息时代的连锁反应,倒和传统成语形成了有趣的呼应。

在个人看来,应对突发状况时保持清醒尤为重要。就像上周地铁突然停电,有个小姑娘打开手机闪光灯引导乘客有序撤离。这种冷静应对反而能成为混乱中的「定海神针」,让我们明白:面对意外时,既要理解群体性的自然反应,也要培养个体的应变智慧。

成语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的理解。下次看到股市剧烈波动时,或许能会心一笑:这不就是现代版的「鸟惊鱼散」吗?关键不在于评判慌乱本身,而在于读懂现象背后的群体心理,进而找到化解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