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ǔ ròu lí sàn
成语解释:骨肉: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。比喻亲人分散,不能团聚。
成语出处:《诗经 唐风 杕杜序》:“《杕杜》,刺时也。君不能亲其宗族,骨肉离散,独居而无兄弟,将为沃所并尔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宾语;比喻亲人分散,不能团聚
繁体字形:骨肉離散
英文翻译:seperation of the family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肉:1.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。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。2.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:枣肉。冬瓜肉厚。3.不脆;不酥:肉瓤儿西瓜。4.性子慢,动作迟缓:肉脾气。那个人太肉,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。
离:1.相距,隔开:距离。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。2.离开,分开:分离。离别。离家。离散(sàn)。离职。离异。离间(jiàn)。支离破碎。3.缺少:办好教育离不开教师。4.八卦之一,符号是“☲”,代表火。5.古同“罹”,遭受。6.古同“缡”,妇女的佩巾。7.〔离离〕形容草木茂盛,如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”。8.姓。
散:[sàn]1.由聚集而分离:解散。散会。烟消云散。2.分发;分给:散传单。3.排遣;排除:散心。散闷。[sǎn]1.无约束;不密集;松开:散漫。散兵游勇。把稻子捆紧,别散了。2.零碎的;不集中的:散装。散坐儿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由一种或数种药材粉碎成细粉混合而成的干燥药粉,按医疗用途分内服散和外用散:七厘散。金黄散。避瘟散。
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“骨肉离散”这个成语?举个真实的例子:在战争题材的纪录片里,常会看到白发老人拿着泛黄照片说:“当年战火连天,我们兄弟姐妹骨肉离散,再也没能团聚。”这句话像根刺,扎得人心里发酸。这时候观众会想:亲人被迫分开的痛苦,真的能用四个字就说尽吗?
其实现代社会也有类似情形。邻居张叔的女儿移民加拿大十年了,每次视频通话他总念叨:“现在科技再发达,隔着屏幕摸不着真人,还是像骨肉离散似的。”这句话道出了许多空巢老人的心声——物理距离真的会切断亲情吗?我倒觉得,手机里的笑脸虽然隔着玻璃,但每天准时的问候反而让牵挂有了具体形状。
有次在火车站见到个特别场景:洪水冲垮铁路导致列车停运,有个农民工抱着哭闹的孩子对手机喊:“娃他娘,我们骨肉离散三天了,但明天肯定能回家!”这个画面让我突然明白,成语背后不仅是分离的痛楚,更藏着中国人对团圆的执着信念。就像茶壶煮饺子——心里有数,嘴上不说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流动性这么强,“骨肉离散”还适用吗?我在地铁里听过两个年轻人的对话:“咱们这种北漂,跟老家不也算骨肉离散?”另一个笑着接:“但微信群里天天抢红包,倒像天天在家吃饭。”这种新时代的亲情模式,给古老成语添了层暖色滤镜。说白了,重要的不是物理距离,而是心有没有连着线。
最近读《城南旧事》,里面有句话特别戳心:“骨肉离散最苦的不是离别时刻,是后来每个该团圆的节日。”这话让我想起春节疫情封城时,多少家庭隔着窗户挥手。但转念一想,正是这些缺憾让人更懂珍惜。就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,看似飘零,实则带着新生的希望落地生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