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ǎ ěr chūn fēng
成语解释:见“马耳东风”。
成语出处:金·元好问《谷圣灯》诗:“纷纷世议何足道,尽付马耳春风前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
繁体字形:馬耳萅風
英文翻译:in at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
马:1.哺乳动物,头小,面部长,耳壳直立,颈部有鬣,四肢强健,每肢各有一蹄,善跑,尾生有长毛。是重要的力畜之一,可供拉车、耕地、乘骑等用。皮可制革。2.大:马蜂。马勺。3.姓。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春:1.春季:春景。温暖如春。2.指一年的时间:一卧东山三十春。3.指男女情欲:怀春。春心。4.比喻生机:妙手回春。5.姓。
风:[fēng]1.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2.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3.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4.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5.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6.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7.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8.姓。[fěng]古同“讽”,讽刺。
“马耳春风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像是描述春天的美景,实际上它比喻别人说的话像风吹过马耳朵一样,完全不被重视。比如同事小张在会议上提出优化流程的建议,但领导只是点点头就跳过了话题。结果三个月后,团队因为效率问题加班赶工,大家才意识到小张的提议有多重要。这时候有人感慨:“哎,当时要是没把他的话当‘马耳春风’就好了。”
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?很多时候,人们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年轻人的想法容易预设“不靠谱”的标签。就像父母提醒孩子少玩手机保护视力,孩子却边刷短视频边敷衍答应。等到体检发现近视加深,孩子才懊恼:“早知道该听妈妈的。”这种选择性忽视的背后,往往是经验与认知差异造成的信任缺口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新时代有了新表现。比如我朋友公司推行无纸化办公时,老员工坚持打印所有电子文件,结果打印机故障导致工作停摆三天。技术迭代的浪潮里,固执地捂住耳朵假装春风不存在,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被动。
换个角度想:如何避免成为“马耳春风”的当事人?上周参加读书会时,有个高中生提出用AI辅助学习的方法,起初大家觉得异想天开。但当我们放下成见认真讨论后,发现他设计的单词记忆模型确实能提升30%的效率。这件事让我明白,保持开放心态就像给耳朵装上接收器,春风里或许就藏着破茧的契机。
观察生活里的各种场景,不论是工作沟通还是家庭相处,“听见”和“听懂”之间往往隔着行动的距离。就像邻居王阿姨总抱怨儿子不听话,后来才发现儿子默默记下了她随口说的养生知识,专门买了智能药盒提醒她按时吃药。真正的倾听,有时需要给春风一点沉淀的时间。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每天都在接收海量声音。但重要的从来不是听多少,而是选择让哪些春风真正拂过心田,长出思想的绿芽。下次遇到不同的观点时,或许可以试试先摘掉“马耳”的盔甲,让思维的田野多吹进几缕新鲜空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