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ǎ ěr dōng fēng
成语解释: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。
成语出处:宋 苏轼《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》诗:“青山自是绝世,无人谁与为容。说向市朝公子,何殊马耳东风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
繁体字形:馬耳東風
英文翻译:in at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
马:1.哺乳动物,头小,面部长,耳壳直立,颈部有鬣,四肢强健,每肢各有一蹄,善跑,尾生有长毛。是重要的力畜之一,可供拉车、耕地、乘骑等用。皮可制革。2.大:马蜂。马勺。3.姓。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东:1.方位词。四个主要方向之一,太阳升起的一边:东边儿。东方。东风。东城。城东。大江东去。2.主人(古时主位在东,宾位在西):房东。股东。东家。3.东道:我做东,请你们吃饭。4.姓。
风:[fēng]1.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2.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3.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4.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5.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6.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7.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8.姓。[fěng]古同“讽”,讽刺。
提起“马耳东风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风吹马耳的景象,但这个成语的真实含义远比画面更有深意。它常用来形容对他人的劝告或建议充耳不闻,就像东风吹过马耳般毫无反应。比如在职场中,当上司反复强调项目风险,团队成员却依然按照惯性思维推进,最终导致方案失败——这种典型的“选择性失聪”正是成语的生动写照。
为什么人们会陷入“马耳东风”的状态?心理学研究发现,当信息与固有认知产生冲突时,大脑会启动防御机制。就像家长提醒孩子少喝碳酸饮料,青少年明知可能发胖仍照喝不误,这种矛盾不仅源于叛逆心理,更因为新信息威胁到了原有的行为习惯。
笔者曾在社区志愿活动中遇到典型案例。七十岁的张大爷坚持每天吃三碗白米饭,尽管体检报告显示血糖偏高,子女的劝说他总是摆手:“我吃了半辈子都没事”。直到某天突然晕倒送医,他才意识到那些“耳边风”似的医嘱有多重要。这个真实故事让我们看到,打破认知茧房需要契机,但代价往往沉重。
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避免成为“马耳东风”的受害者?东京大学认知科学团队提出“三秒停顿法”:接收到不同观点时,先深呼吸三次再回应。这个方法看似简单,却能让杏仁核的应激反应减弱,给理性思考留出空间。就像暴雨中的梧桐叶,短暂的低垂反而能承接更多雨水。
从传统文化视角观察,“马耳东风”现象与《论语》中的“闻过则喜”形成鲜明对比。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,正是摒弃了固有认知框架,才开创出心学体系。这启示我们:保持思维弹性,就像给心灵开扇透气窗,让不同方向的智慧之风都能自由流动。
当城市地铁里的乘客戴着降噪耳机疾行,当短视频平台的算法不断强化信息茧房,或许我们都需要偶尔摘下“心理耳塞”。那些曾被当作东风吹过马耳的声音里,说不定就藏着改变认知的密钥。毕竟真正的成长,往往始于愿意倾听不同声音的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