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è piǎo biàn yě
成语解释:殍:人饿死后的尸体。饿死的人到处都是。形容老百姓因灾祸饥馑大批饿死的悲惨景象。
成语出处:先秦 孟轲《孟子 梁惠王上》:“庖有肥肉,厩有肥马,民有饥色,野有饿莩,此率兽而食人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;含贬义
繁体字形:餓殍遍野
英文翻译:the wilds were full of dead bodies of the starved
饿:1.肚子空,想吃东西(跟“饱”相对):饥饿。饿虎扑食。肚子很饿。2.使挨饿:牲口多拉几趟不要紧,可别饿着它。
殍:见〖饿殍〗。
遍:1.满;布满:我们的朋友遍天下。满山遍野。2.量词。一个动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为一遍:看了三遍。
野:1.野外:旷野。野地。野火。野战。2.界限:视野。分野。3.指不当政的地位(跟“朝”相对):下野。在野。4.属性词。不是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家”相对):野兽。野兔。野菜。野花。野草。5.蛮横不讲理;粗鲁没礼貌:野蛮。粗野。撒野。这人说话太野。6.不受约束:野性。放了几天假,心都玩野了。7.姓。
哎,你瞧这成语“饿殍遍野”,乍一听是不是觉得特别沉重?但咱们学成语可不光是为了考试,更是为了理解背后的故事啊!比如《三国演义》里写董卓乱政时“关中无复人迹,饿殍载道”,你品,这四个字一下子就把战乱年代的惨状给拍脸上了。
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这词儿现在用得上吗?嘿,别说还真能!比如纪录片里讲到非洲旱灾时,旁白说“镜头下的村落饿殍遍野,连树皮都被啃食殆尽”,是不是比直接说“很多人饿死”更有画面冲击力?这种成语就像浓缩的历史胶囊,嗑一颗就能尝到千年苦辣。
不过话说回来,为什么咱们要学这种惨兮兮的成语呢?其实啊,这跟吃辣椒是一个理儿——痛感能让人记住教训。就像咱们现在看扶贫报道说“彻底告别饿殍遍野的岁月”,对比之下才知道今天的粮食安全多可贵。你细品,成语用好了就是时代的反光镜。
依我看呐,这些老成语就像传家宝,用的时候得讲究火候。前阵子看新闻说某地粮仓管理不善,评论区就有人怒喷“难不成要搞出饿殍遍野才整改?”你看,这词儿用在这儿既点明严重性,又带着警世味道,比干骂“不作为”可带劲多了。
说到底,语言就是活的历史书。下次再看到“饿殍遍野”,别光想着惨烈画面,可以琢磨琢磨背后的警示意义。就像咱老祖宗说的“居安思危”,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时候,也得惦记着粮仓里的每一粒米不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