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è 饿
  • piǎo
  • bi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è piǎo biàn yě

成语解释:莩:饿死的人。到处是饿死的人。形容人民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。

成语出处: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庖有肥肉,厩有肥马,民有饥色,野有饿莩,此率兽而食人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;指饥饿死人

繁体字形:餓莩遍野

英文翻译:the wilds were full of dead bodies of the starved

饿莩遍野的意思

饿:1.肚子空,想吃东西(跟“饱”相对):饥饿。饿虎扑食。肚子很饿。2.使挨饿:牲口多拉几趟不要紧,可别饿着它。

莩:[piǎo]同“”。[fú]芦苇秆子里面的薄膜。

遍:1.满;布满:我们的朋友遍天下。满山遍野。2.量词。一个动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为一遍:看了三遍。

野:1.野外:旷野。野地。野火。野战。2.界限:视野。分野。3.指不当政的地位(跟“朝”相对):下野。在野。4.属性词。不是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家”相对):野兽。野兔。野菜。野花。野草。5.蛮横不讲理;粗鲁没礼貌:野蛮。粗野。撒野。这人说话太野。6.不受约束:野性。放了几天假,心都玩野了。7.姓。

成语评论

哎呦,饿莩遍野这成语听起来挺吓人的对吧?说白了,它就是形容灾荒或战乱后饿死的人到处都是的场景。比如《资治通鉴》里写东汉末年天灾人祸,可不就是"饿莩遍野,民易子而食"?您瞅瞅,这画面感直接拉满啊!

有人可能要问了:这词儿现在还能用不?那必须的!比如聊到非洲某些战乱地区时,可以说"当地因封锁导致物资断绝,饿莩遍野的景象令人揪心"。不过咱得注意啊,用这种重口味成语得看场合,别整得跟念悼词似的。

您猜怎么着?我发现这成语特别能引发人的同理心。去年看新闻说某地粮仓着火,评论区就有人调侃"这下要饿莩遍野了",虽然夸张但确实让人瞬间get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。所以说老祖宗的智慧,搁现在照样好使!

说到这儿,我突然想到个有意思的现象。现在大伙儿嘴上说着"饿死了",其实手机正点着外卖呢。这种反差恰恰说明——咱们真是生在福中要知福啊!与其整天emo,不如多关注粮食浪费问题,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
不过话又说回来,现代社会虽然物质丰富了,精神上的"饥饿"反而更普遍。就像最近那个热播剧里,主角在名利场打拼时说"这个圈子看似光鲜,实则是饿莩遍野的精神荒漠",这比喻简直绝了!所以说成语活用还得看悟性啊。

最后跟您唠句掏心窝子的:语言就像面镜子,既照见历史疮疤,也映出现实问题。用"饿莩遍野"这样的词儿时,咱既要心怀悲悯,也要保持解决问题的乐观劲儿。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,您说是吧?

饿莩遍野的造句

  1. 造句 这些年,朝庭横征暴敛,又连年灾荒,马邑早已是饿莩遍野。
  2. 造句 是岁大荒,百姓皆食枣菜,饿莩遍野。
  3. 造句 旧中国那种倍受帝国主义、军阀官僚残害压迫、饿莩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,知识分子挣扎在失学失业的饥饿线上的贫困处境,都已成为历史陈迹了。
  4. 造句 唉,只是苦了黎民百姓啊!今岁蝗灾,已是大荒,关中百姓皆以枣菜为食,一时之间饿莩遍野。
  5. 造句 之后,黄河水灾不断,沿河几个路府洲县,几乎成为泽国,甚至最后连运河都几乎因水灾而被截断,从而让整个元朝饿莩遍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