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í ér bù huà
成语解释:吃了没有消化。比喻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,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。
成语出处:清 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 姑妄听之六》:“然读书以明理,明理以致用也。食而不化,至昏愦僻谬,贻害无穷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食而不化
英文翻译:read without understanding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化:[huà]1.变化;使变化:化脓。化名。化装。顽固不化。泥古不化。化整为零。化悲痛为力量。2.感化:教化。潜移默化。3.熔化;融化;溶化:化冻。化铁炉。太阳一出来,冰雪都化了。糖放到水里就化了。4.消化;消除:化食。化痰止咳。食古不化。5.烧化:焚化。火化。6.(僧道)死:坐化。羽化。7.指化学:理化。化工。化肥。8.后缀。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,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:绿化。美化。恶化。电气化。机械化。水利化。9.姓。10.(僧道)向人求布施:募化。化缘。化斋。化了些米面来。[huā]同“花2”。
“食而不化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放到生活场景里其实很容易理解。比如,有人为了考试疯狂背公式,但一到应用题就卡壳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食而不化”。他们像吞下一整块没嚼碎的牛排,表面看吃了很多,但肠胃根本消化不了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核心问题其实是“输入与输出的失衡”。就像有人每天刷三小时短视频,看似学了很多冷知识,但让他讲清楚一个原理时却支支吾吾。这时候可以自问:知识真的变成自己的了吗?答案往往是:信息只是从眼前划过,并未在大脑里留下思考痕迹。
职场上也能找到鲜活的例子。有个同事参加完培训后,把PPT内容原封不动套用到项目中,结果客户听得云里雾里。这种生搬硬套的做法,就像把西餐刀叉硬塞给习惯用筷子的人,工具虽好却不符合使用场景。这让我想到:知识的转化需要因地制宜的智慧,而不仅仅是搬运。
有人可能会问:怎么避免成为“食而不化”的人?我的观察是,关键在于建立“知识筛选器”。就像吃自助餐时先逛一圈再拿菜,面对海量信息时,先判断哪些值得深入思考,哪些只需略读。比如读历史书时,与其死记年份事件,不如多问几个“为什么当时会这样”。
最近遇到个有趣的现象:有些家长让孩子同时学五门才艺,结果孩子每样都只会皮毛。这让我联想到成语的现代版解读——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“少食多餐”或许比“暴饮暴食”更有利于成长。毕竟,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带来的成就感,远胜过十张浅尝辄止的证书。
下次当你感觉学了很多却用不出来时,不妨停下来做个“知识体检”。问问自己:这个概念我能用大白话解释吗?这个技巧在不同场景下怎么变通?就像炖汤时需要文火慢熬,知识的吸收也需要留给大脑足够的反刍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