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ěng wán bù huà
成语解释:谓十分顽固,无法感化。
成语出处:《续儿女英雄传》第一回:“目下山东有名绿茶,可知道他们形状否;内中可有能劝化改行的,还有梗顽不化,本事十分利害的否?要一一请教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为人
繁体字形:梗頑不化
英文翻译:Stubbornness
梗:1.植物的枝或茎:菜梗。2.直;挺直:梗着脖子。3.阻碍:从中作梗。
顽:1.愚蠢无知:冥顽不灵。2.不容易开导或制伏;固执:顽梗。顽疾。顽敌。3.顽皮:顽童。4.姓。5.同“玩1”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化:[huà]1.变化;使变化:化脓。化名。化装。顽固不化。泥古不化。化整为零。化悲痛为力量。2.感化:教化。潜移默化。3.熔化;融化;溶化:化冻。化铁炉。太阳一出来,冰雪都化了。糖放到水里就化了。4.消化;消除:化食。化痰止咳。食古不化。5.烧化:焚化。火化。6.(僧道)死:坐化。羽化。7.指化学:理化。化工。化肥。8.后缀。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,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:绿化。美化。恶化。电气化。机械化。水利化。9.姓。10.(僧道)向人求布施:募化。化缘。化斋。化了些米面来。[huā]同“花2”。
小明最近沉迷于手机游戏,每天放学回家就抱着手机不放。妈妈提醒他:“作业还没写呢!”小明头也不抬:“知道了,打完这局马上写。”结果一局接一局,直到深夜才慌慌张张补作业。这种情况持续了整整三周,老师都打电话来问为什么作业质量直线下降。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坚持打游戏,小明却说:“反正我能按时交作业就行。”
这里有个核心问题:为什么明知行为有问题却不愿改变?其实“梗顽不化”的人往往陷在“舒适圈陷阱”里。就像小明虽然知道打游戏影响学习,但游戏带来的即时快感让他难以抽离。这种状态就像在泥潭里越陷越深,明明看见岸边有绳子,却觉得伸手去抓太费劲。
换个角度看职场,老张在广告公司坚持用十年前的设计风格。客户要简约风,他偏要加炫彩光效;团队建议尝试AI工具,他说“手绘才有灵魂”。当项目接连被退稿时,同事问他为何不试试新方法,老张梗着脖子说:“年轻人懂什么审美?”这种固执背后,藏着对能力更新的恐惧——承认需要改变,就像承认自己落伍。
有趣的是,“梗顽不化”有时也会带来意外收获。社区里坚持手写信件的王奶奶,二十年如一日给孤寡老人寄祝福卡。子女劝她用微信更省事,她却说:“手指的温度传不到屏幕里”。现在她的信成了社区文化符号,还有年轻人专门来学毛笔字。这说明坚持本身没有对错,关键在于是否保持着对世界的善意与开放。
观察这些案例会发现,真正阻碍改变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,而是心理上的“认知锁扣”。就像拧紧的瓶盖,稍微松动半圈就能打开,但有些人宁愿抱着空瓶子也不愿尝试旋转。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,不妨给自己设个“弹性实验期”:先试三天新方法,保留随时退回旧模式的权利。这招对改掉熬夜习惯特别有效,毕竟谁都能接受“暂时体验”而不是“永久改变”。
最后想起邻居家那只总撞玻璃门的麻雀。它在阳台尝试了二十次直飞,终于学会从侧面纱窗缝钻出去。有时候我们眼中的固执,可能只是生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突破口。下次遇到看似顽固的人,或许可以递杯茶说:“要不要试试斜着飞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