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īng shān yī fà
成语解释:青山远望,其轮廓仅如发丝一样。形容极其遥远。也借指中原。
成语出处:宋 苏轼《澄迈驿通潮阁》诗之二:“杳杳天低鹘没处,青山一发是中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借指中原
繁体字形:青山一發
英文翻译:very remote
青:1.黑色:青布。青线。2.绿色(多用于植物)或蓝色(用于天空):青草。青天。3.青草或没成熟的庄稼:踏青。看青。4.青年:老中青。5.青海的简称。
山:1.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:高山。山顶。2.像山的东西:冰山。3.蚕蔟:蚕上山了。4.山墙:房山。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发:[fā]1.送出;交付:发货。分发。印发。发了一封信。2.发射:发炮。百发百中。3.产生;发生:发芽。发电。发水。发病。4.表达:发表。发布。发誓。发言。发议论。5.扩大;开展:发展。发扬。发育。6.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:发家。暴发户。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。7.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:面发了。发海参。8.放散;散开:发散。挥发。蒸发。9.揭露;打开:发现。揭发。发掘。10.姓。[fà]头发:毛发。须发。白发。假发。理发。
“青山一发”这个词乍一听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,但它的画面感其实藏在字缝里。想象一下站在山顶远眺,连绵的山脉在雾气中若隐若现,最远处的山脊细得像一根头发丝——这正是苏轼笔下“青山一发是中原”的意境。这个成语原本形容极目远望时景物的朦胧形态,后来逐渐延伸出“看似微小却承载厚重”的隐喻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一叶知秋”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观察尺度。“青山一发”需要宏观视角下的聚焦,比如用无人机拍下整片森林时,镜头角落的一棵老树反而成了点睛之笔;而“一叶知秋”更侧重微观迹象的象征意义。就像我们看卫星地图时,长江在屏幕上不过一条细线,但这“一发”般的线条却流淌着五千年的文明。
现代生活中这个成语意外地好用。新媒体编辑小张就深有体会:“上周报道城市绿化工程,用‘青山一发’形容航拍镜头里绿化带环绕高楼的画面,主编说既保留了古诗韵味,又带出生态建设的宏大主题。”这种古今意境的碰撞,让传统文化在钢筋水泥中焕发新生机。
值得注意的误用场景:某美食博主曾用“青山一发”形容拉面师傅手里的面条,这就属于强行套用。虽然面条确实细如发丝,但原成语中“青山”承载的地域文化重量才是精髓。就像我们不能因为风筝线细就说它“青山一发”,缺失了那份扎根大地的厚重感。
在这个短视频横行的时代,“青山一发”或许能给创作者新的启发。当大家都在追逐特写镜头的视觉冲击时,偶尔拉远镜头展现事物在宏大背景中的存在感,反而能制造出独特的叙事张力。毕竟,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不在聚光灯下,而在天地相接的那抹青黛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