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qīng
  • shān
  • lǎo
  • 绿
  • shuǐ
  • cháng
  • cú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qīng shān bù lǎo,lǜ shuǐ cháng cún

成语解释:指经过的时间长久,比喻永存

成语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60回:“青山不老,绿水长存。他日事成,必当厚报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时间久

繁体字形:青山不老,绿水长存

英文翻译:Green mountains never grow old, green waters last forever

青山不老,绿水长存的意思

青:1.黑色:青布。青线。2.绿色(多用于植物)或蓝色(用于天空):青草。青天。3.青草或没成熟的庄稼:踏青。看青。4.青年:老中青。5.青海的简称。

山:1.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:高山。山顶。2.像山的东西:冰山。3.蚕蔟:蚕上山了。4.山墙:房山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老:1.年岁大(跟“少、幼”相对):老人。老大爷。他六十多岁了,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。2.老年人(多用作尊称):徐老。敬老院。扶老携幼。3.婉辞,指人死(多指老人,必带“了”):隔壁前天老了人了。4.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;老练:老手。老于世故。5.很久以前就存在的(跟“新”相对,下6.同):老厂。老朋友。老根据地。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。7.陈旧:老脑筋。老机器。这所房子太老了。8.原来的:老脾气。老地方。9.(蔬菜)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(跟“嫩”相对,下10.同):油菜太老了。11.(食物)火候大:鸡蛋煮老了。青菜不要炒得太老。12.姓。

绿:[lǜ]像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,由蓝和黄混合而成:嫩绿。浓绿。桃红柳绿。青山绿水。[lù]义同“绿”(lǜ),用于“绿林、绿营、鸭绿江”等。

水:1.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,化学式H2O。无色、无味、无臭的液体,在标准大气压(101325帕)下,冰点0℃,沸点100℃,4℃时密度最大,为1克/毫升。2.河流:汉水。淮水。3.指江、河、湖、海、洋:水陆交通。水旱码头。水上人家。4.(水儿)稀的汁:墨水。药水。甘蔗的水儿很甜。5.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:贴水。汇水。外水。6.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: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。7.姓。

长:[cháng]1.两点之间的距离大(跟“短”相对)。a)指空间:这条路很长。长长的柳条垂到地面。b)指时间:长寿。夏季昼长夜短。2.长度:南京长江大桥气势雄伟,铁路桥全长6772米。3.长处:特长。取长补短。一技之长。4.(对某事)做得特别好:他长于写作。5.(旧读zhàng)多余;剩余:长物。6.姓。[zhǎng]1.领导人:部长。校长。乡长。首长。2.生:长锈。山上长满了青翠的树木。3.生长;成长:杨树长得快。这孩子长得真胖。4.增进;增加:长见识。长力气。吃一堑,长一智。

存:1.存在;生存:残存。父母俱存。2.储存;保存:封存。存粮。3.蓄积;聚集:存食。新建的水库已经存满了水。4.储蓄:存款。存折。零存整取。把暂时不用的现款存在银行里。5.寄存:存车处。行李先存在这儿,回头再来取。6.保留:存疑。存而不论。去伪存真。7.结存;余留:库存。收支相抵,净存二百元。8.心里怀着(某种想法):存心。心存侥幸。不存任何顾虑。9.姓。

成语评论

青山不老,绿水长存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是描绘自然景象,但它的含义远不止于此。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到底想表达什么?其实,它传递的是一种对持久生命力和事物延续性的赞美——山不会轻易崩塌,水不会突然枯竭,就像某些珍贵的东西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。

举个例子,当我们看到一座被保护完好的森林,历经数百年依然郁郁葱葱,山脚下的溪流清澈见底,这就是“青山不老,绿水长存”的现实写照。这里的关键在于“保护”与“平衡”。试想,如果人类过度砍伐或污染水源,这样的景象还能存在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因此,成语背后隐含的其实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。

另一个常见的使用场景是形容友情或合作关系。比如两位老友即使多年未见,重逢时依然能畅谈如初,这种情谊便可称作“青山不老”。这时候,成语的侧重点转向了情感或精神的持久性。或许有人会疑惑:这种关系为什么能长久?我的观察是,核心在于双方是否愿意投入真诚与包容——就像青山需要土壤和雨水的滋养,人与人的联系也需要持续的维护。

在当代社会,这个成语有了新的解读空间。比如某家企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,二十年如一日研发环保技术,这样的坚守就呼应了“长存”的内涵。有趣的是,很多年轻人开始用这个成语形容自己热爱的传统文化,比如古琴艺术、传统节庆习俗的复兴。这种用法跳脱了原本的自然语境,却保留了“传承不易但弥足珍贵”的核心。
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“动态永恒”。青山并非静止不动,而是在四季更替中保持生机;绿水也不会一成不变,而是在流动中维持清澈。这提醒我们:真正的“长久”不是僵化不变,而是通过适应与调整实现的持续存在。就像一座城市既要保留历史建筑,又要融入现代设计,才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。

下次听到“青山不老,绿水长存”时,不妨多问一句:眼前的事物是否具备这种持久特质?是哪些因素在支撑它的存在?思考这些问题,或许能让我们更懂得珍惜身边那些值得守护的美好。毕竟,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,想要“长存”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,它需要每一个人的关注与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