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uí
  • shēng
  • shì
  • fē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uí shēng shì fēi

成语解释:别人说是,自己也说是;别人说不是,自己也说不是。谓毫无主见,一味盲从。

成语出处:汉·荀悦《汉纪·哀帝纪》:“或怀妒嫉不考情实,雷同相从,随声是非,岂不哀哉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
繁体字形:随聲是非

英文翻译:Right and wrong

随声是非的意思

随:1.跟着:随从。随员。随葬。随即(立刻)。随行(xíng)。随身。随喜。随波逐流。随行(hāng)就市。2.顺从,任凭:随意。随口。随宜。随和。随俗。随笔。随遇而安。3.顺便,就着:随带。随手关门。4.像:他长得随他父亲。5.姓。
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
是:1.对;正确(跟“非”相对):一无是处。自以为是。实事求是。你说得极是。应当早做准备才是。2.认为正确:是古非今。深是其言。3.表示答应的词:是,我知道。是,我就去。4.姓。5.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:如是。由是可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?。是日天气晴朗。6.联系两种事物,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、属性: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是鲁迅。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。7.与“的”字配合使用,有分类的作用:这张桌子是石头的。那瓶墨水是红的。我是来看他的。8.联系两种事物,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:他是一片好心。咱们是好汉一言,快马一鞭。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里是春天。9.表示存在,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,“是”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: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。他跑得满身是汗。10.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,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,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,不能混淆:去年是去年,今年是今年,你当年年一个样哪!。说是说,做是做,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。11.在上半句里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、形容词或动词,表示让步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是好诗,就是长了点。东西旧是旧,可是还能用。我去是去,可是不在那儿吃饭。12.用在句首,加重语气:是谁告诉你的?。是国防战士,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,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。13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凡是”的意思: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。14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适合”的意思:他想的很是路。这场雨下的是时候。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。15.用在选择问句、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:你是吃米饭是吃面?。他不是走了吗?。你是累了不是?⑾(必须重读)表示坚决肯定,含有“的确、实在”的意思:我打听清楚了,他那天是没去。这本书是好,你可以看看。
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
成语评论

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?明明心里有不同想法,但看到周围人都在点头,自己也跟着说“对”或“错”,就像有个隐形开关被按下了。这种现象用成语“随声是非”来形容再贴切不过——别人说是,自己跟着说是;别人说非,自己跟着说非。

举个真实的例子:部门会议上,同事们都在夸赞某个新方案“绝对能提升效率”,其实你发现方案存在数据漏洞。但看着大家热情高涨,你咽下疑问跟着鼓掌,结果三个月后项目因计算错误被迫终止。这种“集体翻车”恰恰印证了盲目跟风的危害。

为什么人们明知有问题还要随大流?心理学研究发现,群体压力会触发大脑的杏仁核反应,让我们不自觉地选择“安全模式”。就像学生时代课堂提问时,前排同学齐刷刷举手,后排学生也会跟着举手,哪怕心里还在纠结答案。

随声是非真的能带来安全感吗?2008年金融危机中,那些跟风购买次级债券的投资者给出了答案。当市场形成“房价永远涨”的共识时,独立思考者反而提前嗅到了风险。这提醒我们:真理往往站在人少的一边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保持特立独行会不会被孤立?”我观察过创新型企业的会议文化,他们专门设置“反对派角色”,要求至少一人必须挑刺。这种机制既保护了不同声音,又让团队决策更经得起推敲,堪称破解随声是非的妙招。
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辨别真相比随波逐流更重要。就像面对社交媒体上的热点事件,不妨多问几句“证据在哪里”“逻辑是否自洽”。培养这种思维习惯,就像给大脑装上防跟风过滤器,让我们的判断既不被情绪裹挟,也不被声浪淹没。

下次遇到众口一词的场面,不妨先做个深呼吸。或许正是你此刻的迟疑,藏着解决问题的关键钥匙。毕竟,思想的火花常常诞生于共识之外的留白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