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ì fēi bù fēn
成语解释:分辨不出正确与错误
成语出处:西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:“正领而诵之,此见是非之分不明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分辨不出正确与错误
繁体字形:是非不分
英文翻译:Right and wrong
是:1.对;正确(跟“非”相对):一无是处。自以为是。实事求是。你说得极是。应当早做准备才是。2.认为正确:是古非今。深是其言。3.表示答应的词:是,我知道。是,我就去。4.姓。5.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:如是。由是可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?。是日天气晴朗。6.联系两种事物,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、属性: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是鲁迅。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。7.与“的”字配合使用,有分类的作用:这张桌子是石头的。那瓶墨水是红的。我是来看他的。8.联系两种事物,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:他是一片好心。咱们是好汉一言,快马一鞭。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里是春天。9.表示存在,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,“是”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: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。他跑得满身是汗。10.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,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,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,不能混淆:去年是去年,今年是今年,你当年年一个样哪!。说是说,做是做,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。11.在上半句里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、形容词或动词,表示让步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是好诗,就是长了点。东西旧是旧,可是还能用。我去是去,可是不在那儿吃饭。12.用在句首,加重语气:是谁告诉你的?。是国防战士,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,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。13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凡是”的意思: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。14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适合”的意思:他想的很是路。这场雨下的是时候。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。15.用在选择问句、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:你是吃米饭是吃面?。他不是走了吗?。你是累了不是?⑾(必须重读)表示坚决肯定,含有“的确、实在”的意思:我打听清楚了,他那天是没去。这本书是好,你可以看看。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分:[fēn]1.区划开:分开。划分。分野(划分的范围)。分界。分明。条分缕析。分解。2.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:分发。分忧。分心劳神。3.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:分会。分行(háng)。4.散,离:分裂。分离。分别。分崩离析。分门别类。5.辨别:区分。分析。6.区划而成的部分:二分之一。7.一半:人生百年,昼夜各分。春分。秋分。[fèn]1.名位、职责、权利的限度:分所当然。身分。分内。恰如其分。安分守己。2.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:成分。天分(天资)。情分(情谊)。3.料想:“自分已死久矣”。4.同“份”,属于一定的阶层、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:知识分子。
“是非不分”这个词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分不清对错,甚至混淆黑白。比如有人明明看到同事偷懒推卸责任,却假装没看见,还说“大家都不容易”,这种“和稀泥”的态度,反而让团队效率越来越低。为什么人们会陷入这种状态?背后往往是怕得罪人,或者想维持表面和谐。
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家长发现孩子偷拿同学文具,不但不批评,反而说“他只是好奇”。这种纵容可能让孩子误以为“犯错不用担后果”,长期来看反而害了孩子。是非不分不等于宽容,真正的善意应该包含明确的边界感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当朋友在微信群传播谣言时,很多人会选择沉默。有人觉得“反正与我无关”,有人担心“反驳会破坏关系”。这种集体沉默就像温水煮青蛙,等到假消息引发实际损失时,大家才后悔当初没及时指正。信息爆炸时代,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反而成了稀缺能力。
我在工作中见过这样的案例:项目经理明知供应商数据造假,却因为对方是老板亲戚而选择包庇。结果项目验收时漏洞百出,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公司的信誉。这件事让我明白,是非不分看似能暂时逃避冲突,但迟早要付出更高代价。
古代寓言“指鹿为马”就是典型的是非不分。当赵高牵来鹿说是马,大臣们有的害怕权势附和,有的沉默不语,只有少数人坚持说真话。历史证明,那些扭曲事实的王朝终将崩塌,而敢说真话的人虽然可能暂时吃亏,却守住了立身之本。
现代社会有个新挑战:网络上的信息真伪难辨。有人把营销号编造的故事当真相传播,有人把极端言论当作个性表达。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像淘金者那样筛选信息,遇到明显违背常识的内容时,不妨多问一句“证据在哪里”。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,就像给大脑装上杀毒软件。
有个朋友曾问我:“明知同事的方案有问题,该不该当面指出?”我的建议是:用“三明治沟通法”——先肯定对方努力,再客观指出具体问题,最后表达共同改进的意愿。这样既守住了是非底线,又维护了人际关系。关键是要明白,对事不对人的真诚沟通,远比假装和谐更有价值。
观察公园里下棋的老人们特别有意思:当有人走错棋耍赖时,围观者会立刻起哄“落子无悔真君子”。这种朴素的正义感告诉我们,是非观其实深植在日常生活里。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多么高深的理论,而是重拾这种直截了当的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