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òu
  • xī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òu xīn kè gǔ

成语解释:形容感念深切,难以忘怀。

成语出处:明 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96回:“妾等蒙陛下眷爱,镂心刻骨,没世难忘。今不幸遭此离乱,陛下欲舍妾身何往?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

繁体字形:鏤心刻骨

英文翻译:inscribe a debt of gratitude on one 's mind

镂心刻骨的意思

镂:雕刻:雕镂。镂刻。镂花。镂空。

心:1.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。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,稍偏左方,呈圆锥形,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,内部有四个空腔,上部两个是心房,下部两个是心室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。也叫心脏。2.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:心思。心得。用心。谈心。一心一意。你心想到哪里去了?3.中心;中央的部分:江心。圆心。重心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

刻:1.雕刻:刻图章。2.计算时间的单位。用钟表计时,十五分钟为一刻。古代用漏壶记时,一昼夜共一百刻。3.时间:即刻。立刻。4.形容程度深:深刻。刻苦。5.刻薄:尖刻。苛刻。6.同“”。
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
成语评论

镂心刻骨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是要把心挖出来、骨头刻上字,但实际上它形容的是某种情感或记忆极其深刻,像刻在骨头上一样难以磨灭。比如有人回忆童年时说道:“那场洪水冲垮了老屋,母亲在暴雨中紧紧抱住我的画面,成了镂心刻骨的记忆。”这里的情感冲击力,让平凡的场景变成了心灵的烙印。

有人可能会问:镂心刻骨只能用来形容痛苦的事吗?其实不然。比如一位运动员夺冠后说:“教练那句‘你值得’让我镂心刻骨,每次训练到极限时都会想起。”积极的话语同样能刻入生命,成为前行的动力。这说明,这个成语的核心在于“深度”,而非情绪的正负。

日常生活中,这种“深度”往往来自意料之外的瞬间。比如朋友曾和我分享:“地铁站里陌生老人帮我捡起散落的文件,笑着说‘年轻人别急’,那个画面莫名就镂心刻骨了。”微小善举带来的震撼,有时比重磅事件更持久,或许因为人在毫无防备时最容易被触动。

文学创作中如何运用这个成语?不妨看看这个例子:“她笔下的江湖恩怨总是带着烟火气,那些侠客的爱恨不是惊天动地,而是藏在半壶冷酒、一句乡音里的镂心刻骨。”这里把宏大情感落实到具体细节,恰好符合成语“深刻入微”的特质。

值得思考的是,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真正能让人镂心刻骨的事物是否在减少?个人认为,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为某些体验“按下暂停键”。就像用胶片相机拍照,等待显影的过程本身就在强化记忆。主动选择深度感知,或许能让更多瞬间变得刻骨铭心。

最后想说的是,不必刻意追求“镂心刻骨”的经历。那些被时间冲刷后依然鲜明的记忆,往往诞生于最本真的生活状态。就像河床上的鹅卵石,水流带走了泥沙,留下的轮廓反而越发清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