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ér
  • fǎ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mí ér bù fǎn

成语解释:迷路后不知回来。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

成语出处:晋 陈寿《三国志 魏志 钟会传》:“若偷安旦夕,迷而不反,大兵一发,玉石皆碎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知错不改

繁体字形:迷而不反

英文翻译:Bewildered but not reversed

迷而不反的意思

迷:1.辨认不清:迷路。迷失方向。2.失去知觉:昏迷。3.对某一事项过于喜爱,情不自主:入迷。迷恋。4.使沉醉;使昏乱:月色迷人。财迷心窍。5.沉醉于某种事物的人:球迷。棋迷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反:1.颠倒的;方向相背的。与“正”相对:反面。反作用。2.指反革命、反动派:肃反。3.反抗;反对:反法西斯。反封建。4.翻转:反复。反败为胜。5.推及:举一反三。6.回;还:反击。反问。7.副词。反而:画虎不成反类犬。8.古同“”。

成语评论

迷而不反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就是沉迷于某件事却无法回头,就像掉进泥潭里越挣扎陷得越深。举个例子:有人沉迷游戏,熬夜通宵打到天亮,明明知道第二天要考试,还是停不下手。这时候,身边的人可能会劝他:“再这样下去,成绩可怎么办?”但他心里想的却是“再赢一局就收手”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迷而不反”。

为什么人会陷入这种状态?其实背后藏着一种心理陷阱:短期快感往往让人忽略长期代价。比如刷短视频,手指一划就能获得即时快乐,但连续刷上三小时,回过神来才发现时间被“偷走”了。这种“温水煮青蛙”式的沉迷,比突然的诱惑更危险,因为它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判断力。

历史故事里也有类似案例。战国时期,楚怀王轻信张仪的承诺,不顾大臣劝阻执意与齐国断交,最终导致国家陷入危机。用现在的话说,这就是“上头”后听不进意见的后果。不过换个角度看,“迷而不反”未必全是坏事——科学家专注研究废寝忘食,运动员为突破极限咬牙坚持,这种“沉迷”恰恰是成功的关键。关键在于能否分清“执着”和“盲目”。

个人认为,现代人更容易遇到这种困境。信息爆炸的时代,每个APP都在抢夺我们的注意力,就像超市货架上摆满包装鲜艳的零食,让人忍不住想尝一口。这时候更需要培养“暂停键”意识:每投入一小时做某件事,不妨花两分钟问问自己“我现在是真的需要这个,还是被惯性推着走?”

走出“迷而不反”的状态,其实就像学骑自行车。刚开始可能会摔几次,但只要意识到车把在自己手里,随时可以调整方向。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,不妨试试“五分钟法则”:先暂停当前行为,给自己五分钟冷静时间,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清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