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í zhòng bù fǎn
成语解释:同“极重难返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陈确《答张考夫书》:“今《大学》之为圣经,已成极重不反之势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指习惯难改
繁体字形:極重不反
英文翻译:Extremely important
极:1.顶点;尽头:登峰造极。无所不用其极。2.地球的南北两端;磁体的两端;电源或电器上电流进入或流出的一端:南极。北极。阴极。阳极。3.尽;达到顶点:极力。极目四望。物极必反。极一时之盛。4.最终的;最高的:极度。极端。极量。5.“极”也可做补语,但前头不能用“得”,后面一般带“了”,如“忙极了”。6.姓。
重:[zhòng]1.重量;分量:举重。这条鱼有几斤重?2.重量大;比重大(跟“轻”相对):体积相等时,铁比木头重。工作很重。脚步很重。话说得太重了。3.程度深:情意重。病势很重。重伤。4.重要:重地。重任。5.重视:敬重。尊重。看重。器重。为人所重。重男轻女是错误的。6.不轻率:自重。慎重。持重。7.姓。[chóng]1.重复:重出。书买重了。2.重新;再:重逢。旧地重游。重写一遍。3.层:云山万重。突破一重又一重的困难。4.使重叠在一起;摞:把两领席重在一起。5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反:1.颠倒的;方向相背的。与“正”相对:反面。反作用。2.指反革命、反动派:肃反。3.反抗;反对:反法西斯。反封建。4.翻转:反复。反败为胜。5.推及:举一反三。6.回;还:反击。反问。7.副词。反而:画虎不成反类犬。8.古同“返”。
“极重不反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事物发展到极其严重的程度后,便难以逆转”。它常被用来形容长期积累的问题一旦突破临界点,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。比如一个人长期忽视健康,突然查出重病;或者一个国家持续透支资源,最终生态崩溃。这些问题看似是“突然爆发”,实则是日积月累的必然结果。
自问:为什么有些问题会“极重不反”?答案藏在人类行为的惯性中。比如过度捕捞的渔民明知资源有限,却总想着“再捞一网就收手”,结果导致渔场彻底枯竭。这种心态就像滚雪球——初期容易控制,但一旦雪球体积过大,连推动它的人也会被反噬。
历史上有个典型案例:明朝白银货币化政策。朝廷为缓解财政压力,大量引进海外白银,导致通货膨胀失控。当权者并非没有察觉风险,但改革需要触动既得利益集团,最终整个货币体系崩盘。这个过程中,每个决策者都觉得自己只是“小小妥协”,殊不知这些妥协正在编织一张致命的网。
个人观点:现代人更容易陷入“极重不反”的陷阱。比如手机依赖症,起初只是偶尔刷短视频放松,渐渐变成全天候屏幕依赖。我曾亲眼见到朋友因长期熬夜玩游戏突发耳聋,这种非线性发展的后果往往超出预期。预防的关键,在于为生活设置“熔断机制”——当某个行为连续三天占据你40%以上的时间,就该亮红灯了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也藏着转机。北欧国家处理塑料污染就是个反例:他们通过三十年持续回收教育,将塑料瓶回收率提升到93%。这说明“极重不反”不是宿命论,而是提醒我们:解决问题的黄金时间可能在问题显化之前。就像中医说的“治未病”,在雪崩前听见冰裂的声音,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,不妨用“极重不反”作为思考滤镜:这件事如果放任三年会怎样?需要投入多少资源才能扭转趋势?这种前瞻性视角,或许能帮我们在关键节点做出更清醒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