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ái zhū mǎi dú
成语解释:同“买椟还珠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蒋士铨《临川梦·送尉》:“篇成各自观,笑还珠买椟、胠箧探丸,英雄欺世,久之毕竟难瞒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還珠買櫝
英文翻译:Buy back
还:[hái]1.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;仍旧:十年没见了,她还那么年轻。半夜了,他还在工作。2.表示在某种程度之上有所增加或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:今天比昨天还冷。改完作业,还要备课。3.用在形容词前,表示程度上勉强过得去(一般是往好的方面说):屋子不大,收拾得倒还干净。4.用在上半句话里,表示陪衬,下半句进而推论,多用反问的语气;尚且:你还搬不动,何况我呢?5.表示没想到如此,而居然如此(多含赞叹语气):他还真有办法。6.表示早已如此:还在几年以前,我们就研究过这个方案。[huán]1.返回原来的地方或恢复原来的状态:还家。还乡。还俗。退耕还林。2.归还:偿还。还书。3.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:还嘴。还手。还击。还价。还礼。以牙还牙,以眼还眼。4.姓。
珠:1.珠子:珠宝。夜明珠。2.(珠儿)小的球形的东西:眼珠儿。泪珠儿。水珠儿。滚珠儿。3.姓。
买:1.购买;拿钱换东西。与“卖”相对。2.用金钱或其他手段拉拢:收买。买通。
椟:1.木柜。2.木匣。
“买椟还珠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个古代购物翻车现场——有人花大价钱买了个精美盒子,结果把里面的珍珠退回去了。是不是觉得离谱?但类似的事可能正发生在你我身边。
比如小张看到网红推荐的限量款球鞋,被炫酷的包装盒迷得挪不开眼,二话不说掏空钱包买下,结果鞋子磨脚到穿不了,反而把鞋盒当宝贝供在书架上。这时候你问他:“到底买的是鞋还是盒子?”他可能自己都答不上来。这种现象不就是现代版的“买椟还珠”吗?
为什么人们总会掉进这种陷阱?核心问题其实藏在我们的决策机制里:当外表的光鲜和内在的价值产生冲突时,大脑容易被即时刺激带跑偏。就像直播间的“买三送五”大礼包,明明只需要一支口红,却为赠品化妆包多买了两支闲置品。商家早就摸透了这种“为椟疯狂”的心理。
换个职场角度想,有人为了公司高大上的办公环境跳槽,却忽略了工作内容与自身发展是否匹配。就像我朋友上个月拒了份成长空间大的工作,只因现公司的茶水间有免费星巴克。喝着拿铁抱怨晋升无望时,才发现自己把“职业珍珠”丢在了前东家。
个人认为,这种选择偏差在信息爆炸时代更易发酵。当各种营销话术、社交炫耀形成信息茧房,独立思考就像被锁在珠宝盒底层。但反过来看,意识到这点本身就是进步——下次被网红书店的装修吸引时,至少会多翻两页书再决定是否买单。
不妨把成语里的木盒和珍珠看作选择的天平。追求包装本身无可厚非,但若能像古董收藏家那样,先掂量物品的历史价值再看漆器工艺,或许我们既能欣赏盒子的雕花,也不让真正的珍宝从指缝溜走。毕竟生活不是开盲盒,清醒的判断力才是永不过时的硬通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