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niǎo
  • niǎo
  • nuó
  • nuó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niǎo niǎo nuó nuó

成语解释: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。同“袅袅亭亭”。

成语出处: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一百一回:“那簇人歇下轿,养娘扶女子出了轿,径望艮岳门内,袅袅娜娜,妖妖娆娆走进去。”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六十回:“正自没个消息,忽见松阴下,有一女子,手折了一枝香兰,袅袅娜娜而来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状语、定语;用于女性

繁体字形:裊裊娜娜

英文翻译:delicate and graceful

袅袅娜娜的意思

袅:柔软细长的样子:袅娜。

袅:柔软细长的样子:袅娜。

娜:[nà]音译用字。多用于女子姓名,如安娜·卡列尼娜。[nuó]见〔婀娜〕

娜:[nà]音译用字。多用于女子姓名,如安娜·卡列尼娜。[nuó]见〔婀娜〕

成语评论

袅袅娜娜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绕口,到底该怎么用呢?其实它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盈、动作柔美的样子,或是描述事物柔软飘动的姿态。比如:“柳枝在春风中袅袅娜娜地摆动,像极了姑娘跳舞时扬起的裙角。”这里的“袅袅娜娜”既描绘了柳条的动态,又暗含了人与自然的诗意联系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词只能用在人身上吗?当然不是!比如描写水墨画中的远山,可以说:“薄雾笼罩的山峰轮廓袅袅娜娜,仿佛画家用淡墨轻轻勾出的线条。”这里用“袅袅娜娜”打破了具体形象的局限,将视觉上的朦胧美感转化为动态的想象。

值得思考的是,为什么中文里会有这么多形态相关的成语?我常觉得,这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“意境”的重视。就像“袅袅娜娜”虽然只有四个字,却能让人联想到清晨炊烟、水中倒影、丝绸飘带等多种意象,这种“一词多境”的特性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。

现代生活中这个成语还适用吗?看这个例子就明白了:“她穿着改良旗袍走过茶室,改良后的下摆少了束缚,反而更显袅袅娜娜的风韵。”可见只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,这类词语依然能精准捕捉到特定场景的美感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使用时需避免堆砌辞藻,关键是让描述对象本身具备轻盈灵动的特质。

最后分享个有趣的现象:在北方方言里,“袅娜”常被用来打趣朋友动作慢,比如“你这走路咋袅袅娜娜的,赶得上公交车吗?”这种语境转化既保留了词语本意,又增添了生活化的幽默感。语言本就是活的,用得恰当就能让老词焕发新光彩。

袅袅娜娜的造句

  1. 造句 轻轻薄薄,朦朦胧胧,袅袅娜娜,似有若无的一袭晨雾,给这幅神来之笔般的山水画,平添几分生动,几分神韵。
  2. 造句 望着袅袅娜娜的身躯,叶磊一阵苦涩。
  3. 造句 哀怨动人,袅袅娜娜,娴静美好,气质真正哀怨而柔情似水的,只有她们两人。
  4. 造句 他吐出一口烟,看着它袅袅娜娜的蜷曲着散去,他瞧着远处的天空说“漂洋过海的为爱而来啊”。
  5. 造句 影子被抛在前方,袅袅娜娜,与树影遥相呼应,随风荡漾起来。
  6. 造句 燕惟娉袅袅娜娜地从内室走出来,低眉顺眼地往父亲身前一站,玉白的纤手相叠在身前,柔柔地向父亲福了一礼,莺声呖呖地道:娉儿见过父亲。
  7. 造句 凉羽看着这娟秀字迹,鸾飘凤泊,落纸如烟,袅袅娜娜飞入云端。
  8. 造句 绝色美女袅袅娜娜,摇曳生姿,整个人散着一股圣洁端庄的气质。
  9. 造句 临近门口,他看到了陆雨婷袅袅娜娜地站在那迎候着他。
  10. 造句 一位女骑士袅袅娜娜的下了台阶,来至宽大的马车旁,裣衽一礼,恭声禀报,声音娇脆悦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