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āo liáng zǐ dì
成语解释:高粱:肥肉和细粮;泛指精美食品。指习惯于骄奢享乐生活的富贵人家的子弟。
成语出处:唐·颜师古《叙》:“若夫缙绅秀彦、膏粱子弟,谓之鄙俚,耻于窥涉,遂使博闻之说,废而弗明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用作贬义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。
繁体字形:膏粱子弟
英文翻译:the son of a rich and important family
膏:[gāo]1.脂肪,油;肥肉:焚膏继晷(guǐ)。2.糊状的东西:牙膏。药膏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在常温时为固体、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。可分为内服膏、外贴膏、外敷膏:益母草膏。狗皮膏。紫草膏。4.肥沃:膏壤。[gào]1.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,使润滑:膏车。2.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:膏笔。
粱:1.高粱。2.古指品种特别好的谷子。3.精美的主食:膏粱。
子:1.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2.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3.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4.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5.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dàn)。棋子儿。6.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7.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8.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9.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10.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11.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12.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13.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14.姓。
弟:[dì]1.同父母(或只同父、只同母)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:弟弟。兄弟。2.亲戚或亲族间辈分相同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:表弟。堂弟。3.称同辈比自己年纪小的男性:老弟。师弟。4.学生对老师自称或别人指称:弟子。徒弟。5.古同“第”,次序。6.古同“第”,但。[tì]古同“悌”,孝悌。[tuí]〔弟靡〕颓唐;柔顺。
什么是“膏粱子弟”?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指吃精米肥肉的富家子弟,实际用来形容从小生活在优渥环境、未经风浪的年轻人。比如《红楼梦》里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,连茶叶的产地都分不清,正是典型膏粱子弟的形象——他哪里需要操心这些生活琐事呢?
有人会问:出身富贵是原罪吗?其实关键在于成长环境对人的塑造。明代有个真实案例:户部尚书的儿子中举后,竟以为百姓都住在青砖瓦房里。这个认知偏差不是因为他笨,而是被保护得太好,就像温室里的兰花突然被移栽到野外,总需要适应过程。
现代社会中,"膏粱子弟"现象有了新变化。我曾在留学时见过这样的场景:某企业家的女儿在超市结账时,拿着信用卡反复尝试却始终不知道需要输入密码。她并非故意炫富,只是过去二十年都有人替她处理这些事务。这提醒我们:生活技能的缺失,有时比物质匮乏更限制人的发展。
值得思考的是,丰裕的物质条件本身不是问题。我认识几位家境优渥的年轻人,他们的父母刻意安排寒暑假去偏远山区支教。这种经历就像在蜜糖罐里加入几粒粗盐,反而调出了更有层次的人生滋味。可见关键不在于吃不吃"膏粱",而在于是否主动走出舒适区。
面对这个成语,我们不妨抱着更开放的心态。与其批评某些年轻人"何不食肉糜",不如创造更多跨阶层交流的机会。就像古人说的"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",让不同背景的年轻人互相看见、彼此理解,或许才是破解这道千年命题的现代解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