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āo liáng wán kù
成语解释:膏粱:肥肉和细粮。借指富贵人家子弟
成语出处:清·王夫之《读通鉴论·晋怀帝》:“晋武分诸王使典兵,晋不竞矣。彼皆膏粱纨绔之子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富贵人家
繁体字形:膏粱纨绔
英文翻译:Kaoliang dandy
膏:[gāo]1.脂肪,油;肥肉:焚膏继晷(guǐ)。2.糊状的东西:牙膏。药膏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在常温时为固体、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。可分为内服膏、外贴膏、外敷膏:益母草膏。狗皮膏。紫草膏。4.肥沃:膏壤。[gào]1.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,使润滑:膏车。2.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:膏笔。
粱:1.高粱。2.古指品种特别好的谷子。3.精美的主食:膏粱。
纨:很细的丝织品;细绢:纨扇。
绔:同“裤”。只用于“纨绔”。
“膏粱纨绔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其实它说的就是那些从小泡在蜜罐里、整天吃喝玩乐的富家子弟。比如《红楼梦》里的贾宝玉,生下来就穿金戴银,身边丫鬟成群,虽然聪明却对功名毫无兴趣,活脱脱一个“膏粱纨绔”的典型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这类人总被批评“不务正业”呢?其实关键在于环境对人的塑造。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,长期被物质包裹的年轻人,很容易失去独立生存的能力。北宋宰相晏殊的儿子晏几道,明明家学渊源却沉迷享乐,后来家道中落时连基本生计都成问题,这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“膏粱纨绔”现象也给我们提了个醒:物质条件太好反而可能成为绊脚石。我认识个朋友,家里开厂却坚持从车间学徒做起,他说:“父母给的叫背景,自己打的才叫江山。”这种主动跳出舒适圈的选择,或许才是破解“膏粱纨绔”魔咒的关键。
当代社会其实也有新版的“纨绔子弟”。比如某些开着跑车炸街的网红,或是把“我爸是李刚”挂嘴边的年轻人。但有意思的是,越来越多富二代开始经营潮牌、做投资人,用父辈资源创造新价值。这说明时代在变,关键看个人如何驾驭优越条件——是躺在金山上虚度光阴,还是踩着金砖攀登更高峰。
最后想起《颜氏家训》里的告诫:“积财千万,不如薄技在身。”这句话穿越千年依然有力。优越的物质条件本身不是原罪,但若因此丧失了奋斗的动力,就像给雄鹰喂食让它忘记飞翔,这才是真正的悲剧。